English

让文化鼓荡起经济和社会发展风帆

2001-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甘肃省天水市委书记 张津梁 我有话说

循着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引导,甘肃省天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其中的“旅游富市”在实现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未来战略中,尤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

作为甘肃省的“东大门”和第二大城市,天水位于甘、陕、川三省的交汇处和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界线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物产丰富,气候宜人,被誉为“陇上小江南”。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使得这里不仅成为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资源宏富的观光旅游胜地。正如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先生在其《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所言:“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

虽说地理上的自然优势和历史上的人文积淀,共同构成了天水独特的生态与文化资源,但近代以来长期持续的交通闭塞和与之关联的观念滞后状况,深刻地制约着天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如何扬长避短,实施振兴天水的大计,历史文化的优势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

首先,天水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位居“三皇五帝”之首的“人文始祖”伏羲氏以及神农氏和女娲等相传均出生于天水。作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创始人之一,相传伏羲氏不仅教人耕种渔猎,而且创画八卦,在成就自身之中华民族起源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奠基人地位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懈进取的创造与创新精神。天水人民历来有着祭祀伏羲和追怀先祖的敬贤传统,保存至今的元代建筑伏羲庙和相传为伏羲创画八卦之地的卦台山,不仅是伏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今天水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恢复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典礼,成了联络海内外华人感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精神纽带,对扩大天水的知名度,拓展招商引资渠道,推动天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时,欣然题词“羲皇故里”,更使天水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规划未来发展时,天水将恢复和重建伏羲文化城,包括拓建伏羲文化广场,树立伏羲氏的城雕造像,使久远的文化精神不断滋养天水人的现代生活。连续多年举办的“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在以文化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已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其次,天水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策源地”,而且还是许多早期历史与文化的“滥觞处”,更是古代军政角逐的“大舞台”。不惟伏羲氏,秦王嬴政、汉“飞将军”李广、唐王李世民、“诗仙”李白、“诗鬼”李贺等历史与文化名人的“故里”,均在这里;以保存了人类最早的“水泥”地面建筑群而列20世纪全球百项重大考古发现第12位的“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距今8300至4800年),就坐落在这里;“三国”时期的天水关、街亭、木门道和诸葛军垒等古战场遗址,也在这里。这些绵长久远的文化遗脉,给天水今天的旅游产业及其发展,筑起了一道道令人梦牵魂绕的心灵风景,编织并延展着现代人凭吊历史、追怀先贤的文化情结。近年天水旅游部门开发的“寻根访祖游”和“三国古迹游”等游览专线,就是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广泛欢迎。

再次,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是天水发展旅游产业,借助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张名片。它始凿于1600多年前,保存完好的194个洞窟和荟萃其间的7000多尊泥塑石雕包括1000多幅壁画,为自身赢得了“东方雕塑馆”的美誉。而在驰名全国的四大石窟艺术胜地中,麦积山不只以人文景观即雕塑作品取胜,而且以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享名。换言之,天水麦积山是全国四大石窟中惟一人文遗存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所在。正如有人曾经慨叹的那样,麦积山的雕塑可与敦煌的壁画争胜,而麦积山的自然风光,完全可与黄山媲美。

从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到以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艺术文化,天水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如此的丰赡厚重、博大精深。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使之为天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天水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切实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