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站在现代与传统交汇处的选择

2001-09-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家杰 我有话说

今年初,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北京‘十五’期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确定了北京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格局。令人吃惊的是,皇城故宫、城市中轴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水系,这些“重点保护”对象竟然无不与北京市西城区境内的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和阜景历史文化旅游街密切相关。“什刹海”“阜景”文化建设是北京文化建设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罕见的两个特殊区域

“什刹海”和“阜景”是国内两个十分罕见的特殊区域。在这两个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竟然有59处之多。如果扩大到“阜景”街两侧四五百米范围内,文物资源则多达99处。而且档次相当高,其中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9处。其他地方无法同它们相提并论。

先看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城内在历史上形成了6海水系:北面有前海、后海、西海;南面有北海、中海、南海。北面的“三海”及其周边地区146.7公顷的范围,被统称作什刹海。它以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闻名,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北京缺水。北海水域虽不小,但划入了公园,有围墙阻隔,进入要收门票。什刹海不仅水面比北海大,更重要的是,它不设围墙,昼夜全方位向平民百姓开放。这在北京城内绝无仅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二是“什刹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恭王府、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钟楼、鼓楼、德胜门、广化寺等4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金丝套胡同、烟袋斜街等元、明、清时期形成的平直整齐的棋盘式街道网和绿树掩映下的大片青灰色平房四合院。三是区内有郭守敬、李东阳、纳兰性德、张之洞、蔡元培等不少著名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和许多民间民俗活动。现在,是北京市政府确定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大的一片保护区。

再看“阜景”历史文化旅游街。它西起阜成门内,东至景山前街,全长3.8公里,集中了皇家经典文化、中外宗教文化、名人故居文化、民俗风情文化;荟萃了北京从元明清到近现代700多年积淀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沿线的故宫、景山、北海、团城、大高玄殿、历代帝王庙、妙应寺白塔、广济寺,无一不是万众瞩目的稀世珍宝。“阜景”一条街是名副其实的北京西半城的“文脉”所在,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景区近在咫尺。从北海公园北门进南门出,就从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到了阜景历史文化旅游街。对旅游者来说,真是方便极了。一位智者说,青少年在这里走一趟,所受到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很有可能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两道十分棘手的难题

现在参观游览“阜景”“什刹海”,不能尽兴,并令人想起对北京文物保护工作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古建筑大师梁思成。

五十年代,梁思成为阻止北京拆除古城墙曾经说过:“建筑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

50年后,北京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近20亿元巨资加强文物保护,并计划恢复部分城墙、城门的实践表明,梁思成生前说过的另一番话同样没有错:“我们的认识越提高,越知道文物的宝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文物保护工作,今天已经取得全社会完全一致的共识。“什刹海”和“阜景”的现状,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它带来两个不良后果:一是不少文物尤其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不合理占用。二是不少可以充分反映北京历史风貌的平房四合院变成了拥挤不堪的大杂院。

西城区文化文物部门负责人说,这是两道十分棘手的难题。因为占用文物保护单位的单位和个人,要么地位高,权力大,文物部门“管”不了;要么收入低,困难大,文物部门难下手。比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王府,1952年拆掉恭王府前院的四合院盖食堂;1959年又拆掉前院府院门前的古建筑建大楼;数十间古建筑至今仍然被占用,都不是文物部门“管”得了的。又比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高玄殿,以及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醇亲王府,都分别被不同单位占用了几十年,至今不能对广大游人开放,也不是文物部门叫他们搬迁,就能够起作用的。

重点文物保护区单位是国宝,对于旅游者来说是参观的“重点”。多一件国宝得到妥善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可以多一份积淀;多开放一些国宝让人民群众参观,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就可以多受到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无论是于国于民都有好处。为什么“占用单位”不能自觉地搬迁腾退呢。“这个问题得由占用文物单位回答。”文物部门负责人束手无策。

至于平房四合院问题,则与历史原因有关。大杂院住户说,唐山发生地震,北京四合院住户开始在院内搭建棚户。最初用来防震,以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不仅防震棚未能及时拆除,而且,私搭乱建愈演愈烈。上接天下接地,具有天人合一、私秘性极强的平房四合院,从此逐渐变成了拥挤、脏乱,无私秘可言的大杂院。从九十年代起,北京开始建设低收入老百姓可以承受的经济适用房,这本来是解决大杂院问题很好的转机,但是,住在四合院的居民已经多数年龄偏高,收入偏低,并有不少住户是下岗职工,他们自身难以改善生活条件,于是,恢复平房四合院传统风貌,直到进入新世纪仍然没有完全落实。

三项强有力的措施

与西城区委、区政府领导干部交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对于解决“什刹海”和“阜景”遗留下来的“两大难题”充满信心,而且,措施十分有力,计划非常振奋人心。通过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时,“什刹海”和“阜景”将以崭新的面貌亮相:重点文物将得到妥善保护;名胜古迹将再现昔日辉煌;胡同保护区将重现历史风貌;四合院保护区将恢复传统特色。“阜景”“什刹海”一街一区将成为北京“人文奥运”一个十分耀眼的亮点。

区委书记王长连说,为此,区委、区政府在2000年初,制定并启动了3项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建立适应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二是责任落实到主管部门,三是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由一位区委副书记和一位常务副区长牵头,组织计划、建设、规划、工商、税务、文化、公安、房屋管理部门、相关街道办事处和两家综合开发公司,分别组成的“阜景”管理处和“什刹海”管理处,已经开始投入工作。政府职能部门已经将“什刹海”和“阜景”文化建设纳入本部门的工作重点,并做到示范项目与“一街一区”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优先予以安排;开发公司已经开始通过自筹前期费用、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调整置换房源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用于“一街一区”文化建设。“十五”期间,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将“一街一区”文化旅游企业近三年上交区财政的税收,每年都全部返还企业;将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交纳的土地出让金,返还企业一半;对于小型文化旅游企业提供风险资金担保;对于为“一街一区”增加文化色彩出力的企业,政府给予补助。并对于四合院的搬迁户提供优惠政策。

效果令人欣慰。五十年代初,张宝的父母到白塔寺赶庙会,见西夹道一处古建筑内空无一人,就全家搬了进去。住下以后,谁也不赶他们走,于是,这处古建就成为他们的家。“我在这座古建筑内出生,今年已经49岁。”张宝说:“现在,政策相当好,我们不能继续待在这里了。”搬迁腾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用房,这个最难啃的硬骨头也已经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西城区委、区政府的带动下,开始稳步向前推。历代帝王庙是国务院第四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于1929年开始被中华教育促进会及幼稚女子师范学校等单位占用,历经近百年,未能恢复原貌。现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重点给予支持,西城区投入近2亿元搬走占用历代帝王庙的学校;修缮庙内的古建筑;复建原有的关帝庙、过街牌楼;征集流失的文物。并事先邀请专家制定了一个既能保持传统特点,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可以古为今用的开放利用方案。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说,“一街一区”建设,兼顾传统和现代二者的需求,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汇处进行选择,开创了一条有效保护国家文物的新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