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草原边陲铸忠诚

2001-09-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毛新华 本报记者 李志伟 我有话说


乌拉盖,共和国东北边陲的一处草原凸地。这里,荒无人烟,年最低气温零下47度,每年10月至第二年5月,大雪封山,与外界隔绝,环境极为艰苦。

11年来,乌拉盖雷达站党支部坚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建设雷达站,发扬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在艰苦的环境里凝炼了基层建设的时代精神,用汗水和智慧、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站魂。该站连续11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

不用扬鞭自奋蹄

黄毛风,白毛风,从夏刮到冬。五月雪刚化,九月又结冰,风吹牛羊跑,六月穿棉袄……这是民谣中的乌拉盖,也是真实的乌拉盖。

乌拉盖的恶劣环境,对官兵们的身体和意志是严峻的考验。“工作条件末流,工作要创一流”。经过11年不懈奋斗,雷达站一代代官兵创造了许多全团“之最”:官兵思想最稳定;工作落实最好;兵器故障率最低;自我保障能力最强。

站党支部始终把培养过硬的作风作为雷达站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去年冬天,天气奇冷,有个别战士头发长了不愿理,衣服脏了也懒得洗。个别干部也持迁就态度,认为天凉水寒,内务卫生差几天没啥。站领导及时组织全站官兵学习条令,召开了针对这一问题的“现场会”,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过硬的作风必须从每时每刻抓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培养起。战士们及时理掉了长发,清洗了床单衣服。许多官兵说:“这次清洗掉的不仅仅是衣物的污垢,而且洗掉了马马虎虎、凑凑和和的作风。”

1999年春节前的一天傍晚,雷达减速器突然发生故障。由于大雪封山,团机关也不可能及时赶来帮助排除故障。为不耽误节日战备值班,党支部及时组织技术骨干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和8级大风,连夜组织抢修,经过近10个小时的战斗,终于在第二天早上5点排除了故障。当他们向机关上报第一批空情时,值班的团领导连称奇迹。

于无声处见政绩

乌拉盖雷达站荣誉室里悬挂着记录了他们辉煌的上百块“金牌”。雷达站党支部坚持把每一块“金牌”当作一个新的起点,把掌声留在领奖台上,在寂寞中锤炼做功,使雷达站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

1999年5月,训练方法改革后,雷达站训练成绩一度下滑。一些官兵向党支部建议,咱们在训练上比不过兄弟单位,不如发挥草原优势,在后勤建设上多下功夫,把兄弟单位压下去。党支部明确告诫官兵,针对地域特点抓后勤建设没有错,但忽视军事工作的中心地位,搞单项冒尖,实际就是哗众取宠争彩头,基层建设五个方面的标准,就好比人的五根指头,只有根根指头过硬,拳头才能过硬,并明确提出训练上不去不是好连队,训练搞不好不是好领导,业务不拔尖不能当骨干。党支部严格按纲施训,保持了训练成绩在全团的领先地位。

在雷达站,有一个口号喊了11年。11年前,当时的党支部研究雷达站建设措施时认为,要扭转后进局面,关键是要加强干部、党员和骨干三支队伍建设,提出了“干部是一团火、党员是一面旗、骨干是标杆”的口号。在干部、党员和骨干的带动下,全站官兵比着干,雷达站当年由一般连队进入先进行列。11年的时光过去了,但这一口号在该站仍然喊得响亮、雄壮。

给官兵一个精神支撑点

雷达站党支部在实践中体会到,要使官兵在艰苦的环境深深扎根,在边防军营默默奉献,就必须给他们一个精神支撑点。

11年来,他们紧密联系官兵思想实际和驻地环境特点,开展了“享受艰苦”、“让青春在边防草原闪光”等系列教育,把弘扬“五种革命精神”、“64字创业精神”同培养本单位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乌拉盖雷达站精神。1993年冬天,战士胡泰松探亲归队途中,突遇暴风雪,为了按时归队和抢救迷路的群众,壮烈牺牲,被空军授予“遵纪爱民模范战士”称号,并追认他为共产党员。原副站长井力军在这个站工作了12年,因工作需要,团党委调他到条件好的雷达站工作,但他心里仍装着这个站,多次向组织申请回这个站工作。

战士郭伟平父母双亡,从小养成了孤僻的性格。站里专门指派一名思想骨干与他结成帮教对子,并经常给他创造在大众场合讲话的机会,使他成为雷达站的活跃分子,入了党,当了班长。记者在采访中问及乌拉盖雷达站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时,官兵们几乎一致回答:“在这里活得有价值!”大家这样赞誉党支部和雷达站干部:“平时是官兵温暖的房,官兵有了问题是挡风的墙,官兵成长道路上是一盏明亮的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