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

2001-10-15 来源:光明日报 整理:崔妮 我有话说

三峡重庆库区的环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库区的环境状况,目前这个地方的环保状况受到广泛关注。

洪一平(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这个地方的环境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这里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第二,自然灾害比较严重,这个地区既是伏旱区,又是暴雨区;另外,从重庆到涪陵这一带是我国酸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长江支流在重庆、涪陵、万县这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而且有扩展的趋势。在库区沿江堆放的大量生活垃圾,都对库区环境构成潜在威胁。随着三峡工程兴建,库区的环境保护显得更加迫切。

许戈辉(主持人):我们普通老百姓应该做些什么呢?

王川平(重庆文化局副局长):要教育和引导我们的百姓,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水位的增高,不少土地被淹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带来污染的产业。第二产业应该相对减少,而旅游业等应相应增加。生活方式也应随之改变,以前大家乱扔垃圾,还是扔到陆地上,今后这些陆地可能就是库底了。为了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水源质量,为了中下游人民的生活,我们重庆库区的百姓应该养成一种文明整洁的生活方式。

三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通道。三峡大坝建成后,水位抬高,两岸的一些古迹遗址将被淹没。三峡珍贵的人文环境是否会受影响,成为了人们关心的话题。

许戈辉:我记得前两年到三峡去采访,当地人开玩笑地对我说,那些庙呀,你赶快去拜一拜吧。也许以后你就要到水底龙宫去拜它们了。虽然是笑话,但我却觉得笑不起来。

王川平:在三峡工程论证之初,大量的文物专家就发出了呼吁。现在各级领导都把三峡文物保护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重庆库区有752处文物点需要保护,我们都已经将它们列入了保护计划。现在全国有60多家文物机构和大专院校在重庆库区工作。相当于一次全国性的文物保护大会战。可以说,重庆库区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文物考古发掘工地和保护工地。全国的专家到了重庆以后都说,这样的规模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发掘了20万平方米,到2009年考古发掘将达到140万平方米。另外,还有206处的地面文物需要各种形式的保护。包括异地保护,就是搬迁,也有的采取留取资料的办法。大量的迁建工作正在展开,所以请放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