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

2001-11-13 来源:光明日报 韩庆祥 我有话说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景观,就是人学研究的兴起。它一经出现,就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综而观之,中国近20多年来的人学研究呈现出这样的整体图景:

研究的界域——人学不是把一切与人有关的问题都纳入进来,也不能被唯物史观所取代,更不等于倡导抽象人道主义,而是在综合各门人的科学的基础上,建立一门以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科学。“凡是研究与人有关的学问”实际上属于“人的科学”范畴。在人学与人的科学的关系上,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一开始就自觉地界定自己的研究对象,避免把人学泛化,即把凡是研究与人有关的学问都看作是人学。因为这看似在抬高人学,实际上是取消人学。

研究的内容——在理论层面上主要研究了人学的前提性问题,在现实层面上主要研究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研究的内容大都是理论和实践中的前沿问题,既具有面上的广泛性,又具有点上的高度和深度;不足在于对一些“前提性问题”还未达成应有的共识,对“人的科学”的综合研究还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完整的人”还未提供确切的理解,从人学角度重新理解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做得还不够。

研究的方法——大致可概括为“我思”有余“集思”不足,“哲思”有余“科思”不足,“离思”有余“合思”不足。国内的人学研究大多以学者个人独立思考的方式来进行,并未真正采取集体合作和综合研究的方式;大多运用哲学研究的方式,未做详尽的实证研究;对人的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往往是分离的。人学应主张以对人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对人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人的活生生的世界去捕捉时代的课题,既注重从外观即人的对象化的世界方面科学研究人,又注重从内在即对人的内在结构的反思方面研究人。

研究的立足点——中国的人学研究始终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支撑下步步深入的,这一环境对学者们思想上的解放作用是巨大的,它使人们由过去谈人变色到现在强调以人为本,由过去把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看成资产阶级的专利到现在对此加以科学研究,由过去排斥“人”到现在兴起“人学热”,由20世纪80年代初从价值观上强调尊重人并开始对人道主义进行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纵深向人学理论建构方向发展,向从学理上说清人、从实践上塑造人方向发展;中国的人学研究还反映了世界思想文化向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状态转向的大趋势。当然,当代中国人学既不是完全重走近现代西方人学发展之路,也不是顺着中国传统文化之路“接着说”,而是立足于当代人类发展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以及对现实中国人的科学理解,来吸纳中西人学思想精华,因而它是以当代中国现实为根基、在同世界人学和中国传统人学对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研究的趋势——中国人学研究就是力求通过对完整的人的思考,寻求哲学、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之本,重建符合时代精神的哲学观、科学观和文化观,为当代哲学发展提供方向;就是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洞察人的生存体验,关心中国人的发展状态及人类发展命运;就是既从价值观上重视人,又在学理上完整论说人,还在实践上全面塑造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许多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不了解人所造成的轻视人和不能正确对待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应在价值观上把人当人看,正确发挥主体的作用。近年我国人学研究的意图之一,就是唤醒对“人”的自觉尊重,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作用,但它必须通过对“人”的科学理解来为尊重人和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取得很大成就,原因之一正是理解人、重视人和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作用。要真正尊重人和正确发挥人的作用,还要在人的内心深处进行人格上的真正彻底的塑造。在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的素质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了,实行人格塑造就成为当务之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