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现在的孩子易得什么“病”

2001-11-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在日前进行的京津沪渝港澳青少年教育研讨会上,各地专家指出,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青少年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毒品问题、心理疾病、暴力、色情等正在侵蚀他们的身心健康。

家庭最重要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学家指出:“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提出:应该开办家长学校,优化教养方式,创建良好家庭氛围。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随意性太大、口头说教太多、长辈教育不一致等误区。这都不利于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卢乃桂说,家长和孩子面对的是社会,孩子也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和朋友,家长应该把孩子的朋友视作孩子成长的动力,有意识地将子女的朋友纳入家庭的活动范围,而不能强行将这些朋友与自己的孩子划分开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唐洪指出,时代对父母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长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还要特别注意做民主的家长,创建民主的家庭。

教育重输导

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为,灌输不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输导。特别是在学校里,由于课业负担加重,孩子的心理受到的考验越来越强烈,因此引导学生适当释放心理能量,营造比较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审郭栋说,现在的孩子,很新奇、很时尚、很另类。如果不接近他们,就会视之为“恶之花”。其实“另类”是创新,是不甘寂寞。美国学者莱克西里说,一个国家GNP指数长时间超过3%,就会出现新思维。我们的GNP指数早就超过9%,青年人先动起来是正常的。北京青少年研究所余逸群认为,处于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迅速崛起,更多的注意从社会交往中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在行为上也希望逐渐摆脱家长、教师等长辈的呵护与束缚”,而我们常见的集体活动难以满足每个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因而学生会自发地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如组建自己的伙伴群体等。对此,教育者必须正确引导这种伙伴群体中的积极因素,这是“当前学校跨世纪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正视与选择

面对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加艰巨。那种把学校当作保温瓶的作法已不适宜目前的青少年教育;但面对社会,教育工作者仍需为青少年作大量的选择与甄别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把现代传媒称为“潘多拉宝盒”。他说,目前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和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把握,及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内容通过传媒来获得。他认为,对传媒的负面影响,教育者要有开放式的引导意识,认识到开放的危险只能用开放的办法来应对,必须用平等对话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良性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建华也都指出,应该用媒介立法等方式规范媒介行为,同时为青少年选择适当的精神产品,充分利用好媒体这种宣传教育的工具。

现代社会中,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对此,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郑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张潘仕、香港童军港岛地区助理地域总监袁树繁等都认为,对种种不良社会行为,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对一些不良苗头,必须彻底根除。专家们指出,特别要加强各种相关政策的完善,加大执法力度,教育青少年有所为、有所不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