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视文化:呼唤精英人才

热点关注
2001-11-21 来源:光明日报 周晓曲 我有话说

中国当前的电视艺术发展最需要什么?

在日前结束的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的论坛上,策划人、学者杨东平语出惊人,针对电视媒体日渐流俗的趋势,他大声疾呼:要让电视文化朝着更全面更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更多的精英参与到对电视文化的创造中来。

提升电视文化含量需要高素质人才

面对入世的挑战和高度国际化、知识化时代,电视将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目前我国电视频道资源浪费、可看节目匮乏、栏目重叠、节目撞车等等弊端,使得电视文化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特别是高素质人员的精神需求。电视文化内容应该更广泛更丰富已成为众多仁人志士共同的呼声。谈到目前电视业的现状,杨东平认为,与纸质媒体相较,电视显得较为肤浅。就文化容量而言,电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空间,它完全可以承载比现在更多的文化含量。电视不应该只是走通俗的发展方向,知识分子的参与恰恰为电视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为此,电视传播媒介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为知识分子提供更大的空间。

清华大学传播系教授尹鸿在谈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时指出,大量毫无质量可言的电视剧充斥荧屏,给中国电视剧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他说,近几年来言情、戏说、公安、反腐败题材的电视剧蜂拥而至,但实际上真正称得上精品的微乎其微。北京广播学院的高鑫、贾秀清则指出,目前的这种状态况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管理模式落后、服务目的笼统、人员素质不高所引发的。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也坦言,尽管1958年就开播了电视节目,但我国电视事业真正的发展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就是说我国电视文化真正发展只有20年,而且,进入发展期的中国电视界由于相当一批年轻人的文化积累不够,期待这样的从业人员制作具有文化含量的电视产品,无异于缘木求鱼。

电视纪录片专家陈汉元则把电视编导人才比作一位厨师,他说,制作电视节目,就如一位厨师的功底。同样的作料,有的由于他勤学苦练和精心调理,可以变成一桌美味佳肴。而一位技术不高明,又不可一世的厨师,有可能将作料烧成难以下咽的菜。

责任意识、高品位、名品牌是留住人才的法宝

陈汉元认为,高科技、资金等因素只是手段,真正能利用这些手段打出品牌的只有人才。这位从事了40年电视工作生涯的电视人在回忆往事时说,在早期的电视中,黄金时间大多播出社教片、新闻、纪录片,还有故事片。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黄金时间却被娱乐、晚会占据了,优秀的、富有哲理性的纪录片也不见了。说起他参与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及《望长城》等纪录片的创作拍摄,他说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有一股潜下心来的意志,而如果电视台追求热闹、喧哗的心态,那只会导致电视精英人才的流失。

不仅如此,陈汉元还指出,人才应该是双向选择的。其中,管理者要靠理念吸引人;对人才该奖励的奖励。他强调,电视文化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除了高品位定位,人才队伍建设应该走老、中、青三结合的道路。同时,定期在内部组织开展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探讨,多看国外获奖的节目;领导者、编导要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加强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把好看和深刻结合起来。人才培养应该从思想品德、艺术品德的培养做起,要把对观众的尊重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去考虑,否则,观众凭什么拿出生命中的几分之一来看你的节目。

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光线电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认为,要想留住人才,先要有好的机制。他说,电视节目已走上工业化生产的道路,它包括策划环节、包装环节、发行环节和广告环节。尽管我们“光线电视1998年才成立,与跨国的媒体相比,我们实在是一只小老鼠,但是就中国市场来说,正是因为在短时间里我们招揽了不少精英人才,“光线电视才有了近几年飞速的发展。因此王长田相信,只要掌握了真正的精英人才,我们这只小老鼠就有信心,最终击败“大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