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2001-11-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马振华 我有话说


王智平,1956年5月生,山东菏泽人,1982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并留校任教,曾任机械工程一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甘肃工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要使高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就必须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高新技术培育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国家尤其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甘肃工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智平说,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明确提出,把握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我们的两个办学立足点。

王智平介绍,根据甘工大所处区域经济建设及资源特点、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学校调整了学科结构,按大学科组建了石油化工、机电工程等学院,增设了冶金工程、管理信息、工业设计等专业。与甘肃省在学校联合成立了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学校还成立了特殊泵研究所、石化装备研究所等与地方经济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初步建立起了一种主动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新机制,为学校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谈到如何进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王智平说,学校里坚持“主动”、“创新”、“转化”六字方针,集中力量强化优势学科,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为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基地,学校为此实施了三个基地的创建工程。

学校与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州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校市、校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型组织。目前,学校已和地方、企业建立起了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从工程硕士培养到厂长、经理和政府管理人员培训的全方位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资源设备优势,使校企双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学校与全国最大镍生产企业金川公司联合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金川公司每年提供固定经费供学校材料工程学院进行镍、钴的深加工利用研究、企业允许学校进行各种创新探索,允许学校研究的失败,一旦有市场开发前景的创新性成果,金川公司就注入巨资支持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利用,所得效益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进行分配;而学校利用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集中力量进行研究,拓展和强化材料学科发展方向,同时为该学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

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这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具有相当大的关系。只有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学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具有活力的转化基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