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时俱进 搏击杏林

2001-11-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劲松 我有话说

杨培君教授


编者按

新世纪,人们对绿色食物、绿色药材更加向往,对健康更加关注。中国现已加入WTO,面对容量约为450亿美元的世界绿色健康产业,中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与当今国际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相比较,中医药学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与我国身为中医药发祥地的地位极不相称。为了扭转中医药学在发展中所处的滞后的不利局面,并进而使其与国际现代医学发展接轨,我国中医学领域的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有志于此的企业家、社会有识之士正在中医现代化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杨培君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自1996年任院长以来,短短5年间,医院总收入增加了3.6倍,固定资产增加了10倍,使一个步履蹒跚,濒临倒闭的医院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由于他在中医学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改革中做出突出成就,2000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今天本报推出长篇通讯《与时俱进搏击杏林》,展示了杨培君教授倾心中医药事业的几个侧面,以飨读者。

挺身而出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杨培君,在陕西的许许多多患者百姓中口碑异常好。近日,记者慕名来到杨培君教授办公室。杨院长正在聚精会神地伏案工作,只见他个子不高,文质彬彬,一脸书卷气。望着眼前这位标准学者型院长,我怎么也不能将他和想象中的人称“拼命三郎”、带领职工大刀阔斧进行全院改革而在全国医疗界引起强烈反响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联系起来。

5年前的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一个职工一连几个月领不到工资,医院欠债高达1600多万元,医院内垃圾成山,荒草茂盛,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时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的杨培君教授临危受命,走马上任院长。

杨培君是医院在近10年间多次班子更迭中,惟一一次自下而上由群众公开进行民主选举产生的院长。当时的选举,全院七百多职工无不关注。因为选举什么人掌舵,不仅关系到医院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更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民主推荐、施政演讲、评议考察和无记名投票,一系列严格的程序最终将学者型的杨培君推到了众人面前。作为第一任民选院长,杨培君毫无精神准备,但他却坚定地向全院职工表态:“如果大家信赖我,我将保证做到:要大力进行改革,一年后达到扭亏持平;改革两年后,除保证工资外,实现人均每月200元月奖金。”杨培君话虽不多,但字字句句说在了职工的心坎上,赢得了职工长时间的掌声。其实职工对杨培君心中也有一杆秤。5年前,在医院其他科、室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杨培君以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使他主持的心内科病源充实,管理有序,收入不菲。这一切,上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杨培君经受了比常人要多的艰辛与磨难。而正是这些艰辛与磨难使他在学业和医术上更加出类拔萃。70年代,他同爱人一起下放到陕南山区紫阳县医院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这期间,杨培君奋发图强。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培君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母校陕西中医学院杜雨茂教授的研究生。从毕业到留校执教,到附院搞临床,组织上将他分配在那里,他就在那里埋头苦干、发光发热。1986年,他从80多人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惟一被选派赴日本留学,研修心血管病现代医学诊疗技术。

30多年扎实的医术功底,在国外进修学习开阔了的视野,使杨培君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毅然挑起了不辱使命的重担。

锐意改革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杨培君一上任,就陷入了难以言状的困境之中。他的三把火实在无法燃起!

首当其冲的当数欠债问题。1600万元的债务,对于一个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医院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仅买CT设备就欠了100万元,债主几度上门讨要。最后一次干脆将杨培君堵在办公室长达数小时,而且声称:再不还钱,就将CT拉走。CT是当时医院里唯一值钱的设备,拉走了CT,对已千疮百孔的医院无疑是雪上加霜。想到这,杨培君恨不得用自己的生命去还债,这才使债主答应再缓几天。那几天,从建行到农行,从中行到工行,杨培君几乎跑断了腿,但一分钱也没贷到。1600万的债务已使附院声名狼藉,人人避之。万般无奈,杨培君最后不得不硬着头皮半夜敲开了一位自己曾医治过的患者的家门。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想起医院破败不堪的情景,想起CT就要被债主拉走,杨培君的眼泪禁不住流下来。这位患者被深深地打动了,答应一定想办法帮助医院贷款100万。CT设备保住了。

进药问题比欠债更让杨培君头痛。由于长期进药不付款,咸阳、西安和省市之外的药材公司统统对他们医院关紧了大门。医院没有药就等于宣告死亡!怎么办?杨培君再一次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他深知自己没有退路,必须千方百计进到药。于是怀着殉道者的献身精神他庄严启程了。从咸阳到西安,从耀县到临潼,他一家一家地走访解释:“我们目前是负债累累,但这一切都是由于过去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今后管理跟上去,这一局面将会很快得到扭转。困难对我们只是暂时的!只要有我杨培君在,无论是医院过去欠的旧债,还是今天进药的新账,都会一分不少地偿还你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培君以他誓死也要振兴医院的决心和真诚,更以他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药材公司的信任,一车车药材运到了医院。

上面两大难题刚刚有所缓解,接踵而来的是年底医院是否参加“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验收工作。面对百废待兴的医院现状,医院其他领导劝杨培君说:“我们暂时就不参加验收了吧。”然而良机难求!夜深人静的时候,杨培君的办公室还亮着灯,他在苦苦思索着走出困境的良方。多年来,由于管理不善,院内杂草丛生,甚至鼠蛇乱窜;此外,一些退休人员竟在自家住地附近随意开辟菜园子,个别干部也不甘示弱地私自搭建房屋。杨培君首先发动全院职工向这两种景况“宣战”。短短1个月,院内就铲除和清理出500多卡车垃圾和杂草。为了让职工心服口服,杨培君一家一家地跑,一个一个地做工作,最终说服了这些人。随着垃圾杂草的被清理和私自乱搭的建筑物的被拆除及随意开辟的菜园子的被推掉,医院里的道路宽阔了,畅亮了。不仅如此,杨院长还带领大家修建了一处处花园,辟出了一块块草坪,种植了一行行绿树,使医院的绿化面积高达44.6%。走进医院,像进入一座花园!

环境改善了,职工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采访中许多职工对记者说:“那时,杨院长的所作所为使大家深受鼓舞,大家觉得医院发展有了希望,感到自己的生活将逐渐好起来。所以,从唉声叹气到摩拳擦掌、精神振奋,人人决心跟着杨院长一块干。”医院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全国示范中医医院验收小组的好评。杨培君上任5个月后,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和省、市领导共同出席了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通过全国示范中医医院验收及挂牌仪式。这不仅标志着杨培君在改革中首战告捷,而且标志着他所领导的陕中附院在其发展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所在旧体制模式下运行多年的老医院,要在新的市场体系中获得新生,还必须从根本上实施改革。杨培君和领导班子成员反复研究后达成共识:必须大刀阔斧地推进人事改革和体制改革。这是改革攻坚,也是通向胜利之路的必经关隘。但要动大手术,打破“铁饭碗”,就必须要承受更大的阻力和责难!杨培君不干则已,干则干得彻底。他联想到日本长野慈善会安藤病院的情景。这所医院有400张床位,仅设院长、董事长和两位助手,医院却管理得井井有条。这给了他很大启示。他下决心在全院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干部实行聘用制,职工实行合同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打破“铁交椅”,端掉“大锅饭”;以科室为经济核算单位,择优劣汰,实行按劳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向科技人员倾斜,向高效益科室倾斜;并规定了科室完成床位使用率的具体指标,根据完成情况实行重奖重罚。体制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和效益转化,打破了固有的“平衡”,每个职工没有了“铁饭碗”,面临着新的“双向选择”。一潭死水变活了。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第一次真正的展示,新组建的科室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内练素质,外树形象,高举医德的旗帜,以良好的医德为医院确定了新的目标。为此,杨培君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素质教育活动,树立“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思想,让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热诚的服务蔚然成风。

杨培君进行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实行以法治院和以德治院。为此,他运筹帷幄,在党风廉政建设上配合院党委制定了许多严格的规章制度,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杨培君令行禁止。该院某前任劳动公司经理,利用职权擅自将医院的会计、出纳调走,并自配会计和自任出纳,医院的账目管理极其混乱。他伙同妻子混水摸鱼,大肆贪污,职工慑于其夫妻俩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杨培君担任院长后,决心清除医院里的一切腐败分子。为公正起见,杨培君专门成立了审查小组,并从法院、高校和律师事务所分别请来了执法人员、法律专家和律师,对劳动公司经理所作所为进行法律论证。审查论证的结果是:这位经理贪污高达数百万元,并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严重触犯了国家法律,犯罪事实确凿。这位经理不得不低头认罪,落入法网,医院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拍手称快。

杨培君院长认为,权力只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奉献,不能权钱交易,更不能拿原则送人情。“权力不等于金钱”是杨培君一贯信奉的行为理念。3000多万元的设备购置,基建、药品、卫生材料购置每年经手的项目涉及金额数千万元,然而他却没拿过一分钱的回扣,并拒收红包4万余元。5年来,他两袖清风,廉洁自律。1998年2月的一天傍晚,他外出还没有回家,一位陌生客人窜进他家,放下一个包就走了,深夜他回家一看,包中装有红塔山烟两条,剑南春酒两瓶,夹带红包2万元现金和一张名片。次日一早他立即把全部“礼包”送交院纪委书记,请纪委按“礼包”中的名片提供的地址退还本人。1999年冬季的一天,一位老领导的亲戚因有事求杨培君院长,在送来的糖果中夹有人民币1万5仟元,他亲自将钱如数退到老领导手中,请他退还给原主。还有几位医院职工为了调动工作安置子女,分别给他送了约9仟元现金,他都请院办的同志退回本人,并耐心地给这些同志做思想教育。

杨培君同志无论作为一名医生,还是作为一名院长,他总是用爱心体贴病人,用真心对待同志。有一年,在他任心病科主任期间,一位陕北慕名而来的老大娘因患心脏病住进了杨培君教授所在的心病科。老人康复出院时悄悄拿出一个“红包”捧给杨培君,杨培君感到十分难过,他用颤抖的手把“红包退还给老人,动情地说:“大娘,当年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我是农民的儿子,医生的天职就是为人民看病,解除痛苦”。后来,老人又从陕北捎来红枣等土特产,并亲手绣了一面“心血管病的克星,济世救人之扁鹊”的大红锦旗执意让他收下,而杨培君只好买来价值相当的食品和物品送给老人。杨院长从医30多年来,他同情病人的处境,了解病人的疾苦,用一颗真挚的爱心在医患之间架起连心桥。

杨院长不但自己不捞一点儿“油水”,也不容任何人占公家的便宜。他明确规定,医院购买的设备一不要回扣,二不准借机到国外旅游。每次设备购置都要院党政班子成员会同纪委、工会、设备科、使用科室负责人集体考察、集体议价、集体同对方谈判签订合同协议。近几年,医院先后购进4000多万元设备,他从未拿过一分钱的回扣。每笔设备购置费用都低于厂方报价的20%以上,不但保证了设备质量,而且为医院节省了不少资金。在药品采购工作方面更是确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采购小组、采购领导小组、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四级管理,集体操作,对医药公司公开招标。去年先后两次公开招标,几十种常用药品平均降价42%,全部让利给广大患者。

夯实基础

如果说人事改革和体制改革激活了一潭死水,那么“科技兴院”和“人才奠基”战略的积极实施,对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发展则无异于快马加鞭。

杨培君深知:知识是无形的资产,只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医院发展就会充满生机。同时,杨培君也深知,作为领导者,就要扎扎实实地为大家办实事,真心实意地解决人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他首先是围绕长期困扰医护人员的职称问题采取了有效措施。从医院实际出发,他多次到省教委、卫生厅及省职称办陈述医院的现状,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经过两年不断的努力,先后解决了60多人的副高以上职称问题和100多人的中级职称问题,使全院知识分子的技术职称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现在,医院有高级职称的150多人,中级职称的300多人,形成了老中青梯队式结构的技术骨干队伍。

与此同时,杨培君还着手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他果断决定集资建房。经过两年努力,建起了3幢家属楼,解决了144户职工的住房问题。花香自有蜂蝶来,一些曾去南方“下海”的人才毅然返回本院;有些离退休后准备在外另起炉灶的老名医也欣然接受返聘回院效力。

在实施“人才奠基”战略中,杨培君还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每年组织初、中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考核;选送中青年技术骨干外出进修;为专家教授配备了学术继承人;定期邀请国家级专家教授来医院做高水平的学术讲座;目前,该院共承担上级部门科研项目20多项。全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部、省、厅级科技成果奖5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多篇,其中获省级以上奖100多篇。

作为院长的杨培君,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师长。他是9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无论工作多紧张,他都要定期讲课、辅导、带教临床,甚至常常利用节假日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担任院长期间,他陆续出版了《心血管病良方1500首》、《脑病良方1500首》和《肾脏病良方1500首》等3部专著,同时还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了《老年心血管病中医诊治特点》等数十篇学术论文。

始终工作在医疗科研第一线的杨培君,对中医中药的发展有着清晰的了解。在保证医疗、教学、科研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他大胆革新,突出、强化和扩大心脑病、骨伤、肿瘤、烧伤、肝病、眼病等重点特色专科,重点加强心内科、脑病科、骨科、肿瘤科的建设。并利用现代化中药提取制造工艺,先后研制生产出以通脉舒络为特征的注射液、洋参强心灵片、仙人活心胶囊、结肠炎丸、复方降压片等100多个特色药品。此外,医院还将中药制剂提纯设备全部按国际JMP技术引进,保证了研制特色药剂的良好效益。

面向未来

艰辛的付出换来的是医院振兴的希望,但维持生计决不是目的!杨培君清醒地意识到医院内医疗设备已远远落后,与实现中医现代化目标差距甚远。没有先进武器怎么能够打胜仗呢?他与领导班子成员在一起经过一番思考后毅然决定:必须贷款购置现代化医疗设备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前设备,将此作为实现中医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人的认识总有先后。在当时人们对具有超前意识的杨培君还不十分了解。他想的是:干得更好些,把步子迈得更大些,从而使中医现代化实现得更快些。而新的目标总是伴着新的困难。目标愈高,困难愈大。为买到物美价廉的现代化设备,医院专门成立了由院长、主管副院长和设备科负责人组成的设备购买领导小组。集体研究、集体谈判、集体定价,求新求质,严格把关。为了引进价值600万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光子刀设备,他同院党委书记、几位副院长和技术人员,不辞辛苦地跑了许多地方,认真考察,反复比较。经过周密考查,最终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签订合同,成功地引进了当今最为先进的美国光子刀全新设备,继而建立了光子刀中心。光子刀中心成立后,他们一鼓作气,采取自筹、合作、引资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使医院新增了全新美国大型C形臂X光数字减影诊疗系统、全身肿瘤光子刀三维立体放疗设备全套、西门子全身CT机、核医学检测系统及中药提纯设备等价值万元以上的现代化设备30余件,总价值达4000多万元。这些新增的现代化设备,不仅改变了医院的地位,也标志着附院的现代化发展平台已初步建成,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的技术水平,为医院在新世纪实现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如今大家普遍称道的集医疗、康复、餐饮为一体的三星级宾馆式“康复中心”,原来这是医院的一座旧行政办公楼,当初杨培君要将此楼改作“康复中心”时,有不少人反对。杨培君带头搬出旧办公楼,随后又积极寻找合作方。终于使“康复中心”成为现实。这个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患者,还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外患者前来住院治疗,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历史的车轮伴随着江泽民总书记在上个世纪末发出的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召进入了新的世纪。在中医药学和医疗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杨培君教授,对中医、中药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随着全球“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人们对化学药品副作用的认识更进一步加深,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色日益被全世界各种肤色的人们所重视,现在中国已加入WTO,无疑为中医、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契机。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而中药产业则是医药产业中的一轮朝阳。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今后10年全球药品销售年增长将达到7%,2010年将达到6800亿~7200亿美元的规模。与此同时,国际植物药市场的增长势头更为迅猛,大约在现有每年300亿~450亿美元的基础上,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递增,10年后将达到1000多亿美元的销售规模。中药产业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根据中医、中药的未来发展前景,结合学院的“十五”发展规划,一幅更为宏伟的发展蓝图已在杨培君的心里酝酿成熟。其一,在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中,从技术上重点支持并积极参与秦巴山区建设3000亩符合GAP标准的天然药物种植园。对此,他已有了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最终实现科、教、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医院作为参与开发的主体有着自身的优势。除名贵药材、稀有药材的培植和中草药的精加工外,还要通过大药厂的组建,实现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让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目前,医院已将秦巴山区中医药资源开发的项目放在杨凌农业开发区,可望使中草药产业成为陕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一个支柱产业。其二,继续实施科技兴院战略,突出中医、中药治疗特色,进一步提高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力争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的8个专业通过国家SDA验收,重点研究开发出3~5个国家级新药。其三,加强人才培养,把医院建设成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医、教、研全面健康发展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教学医院。

短短的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然而,对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来说,真是换了人间。医院总收入从1996年的1400万元,飚升到2000年的5300万元,固定资产增加了10倍之多。该院以它一流的服务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具有一流水平的中医医院。5年来共接待了来自法国、美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及港、澳、台地区30多个代表团1000多人次来院参观、学习和交流。该院先后被评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爱婴医院”,陕西省卫生系统“创佳、选优、评差”最佳单位,全省先进中医医院。1998年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同年又被咸阳市委、市政府授予“花园单位”称号。杨培君也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骄人的科研成果被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被选为咸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和咸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2000年初又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7年11月17日,原国务委员、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彭云同志来院视察工作时,亲切地对杨培君说:“西北还有这么好的一所医院,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陕西省委副书记范肖梅鼓励他说:“你们应该继续这样干下去,更大胆地干,把医院办得更好。”

面对成绩,杨培君并没有固步自封,沾沾自喜,而是一如既往地拼命工作。记者亲眼目睹了他生病后仍坐在办公室边打吊针边工作的情景。当问及针管为何总扎在左手时,陪同采访的医院工作人员说:“医院重病人太多,院长的事自然就多。杨院长让把针管总扎在左手上,是为了腾出右手照常签字办公。”他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全院职工。肾内科主任潘龙,面对出国留学和多家医院的高薪聘请,却不为所动。他说:“这些年来,我耳濡目染了杨院长的办院之道和坦诚为人,切身感受到他忘我拚命的工作作风。前几年医院境况不好,他没日没夜地干。可现在医院状况好转了,他依旧没日没夜地干,时常夜里10点后才离开办公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杨院长的以身作则,我们乐意跟着他干。”

“学者贵行之”是杨培君的座右铭。他确实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用“行”,实现了当初对全院职工的承诺,使他们每月不但领到了工资还拿到了几百元的奖金;他用“行”,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使濒临倒闭的医院起死回生,重新崛起;现在他还在“行”,人们必将看到跨入新世纪的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定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向世界,再创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