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处不可随便

2001-11-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殷燕召 我有话说

历时14天的九运会今天落下了帷幕,而经过半个月的采访,记者也越发认识到组织这样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确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说开幕式、闭幕式和各种比赛是体现“施工水平”的关键,那么一些细节的处理,则更能显示出“施工者”的精神。

新闻发布会哪去了

虽然在广州奥体中心有一个设备先进的新闻发布厅,但九运会的各项比赛,除了游泳项目外,其他项目几乎没有固定的新闻发布会,这给记者的采访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九运会虽然是运动员角逐的舞台,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各个媒体新闻竞争的战场。为保障比赛场地的秩序,九运会的大多数比赛在运动员和记者之间设置了隔离带。没有交流的区域,又没有新闻发布会,记者只能趁运动员离开赛场时蜂拥而上,在相互推搡的混乱中获取一点新闻信息。这样,越是要维护秩序,秩序就越混乱。其实,如果有新闻发布会,记者化零为整的统一采访不但能最大程度地获得信息,也有助于理顺赛场秩序。

志愿者的志愿

不可否认,九运会志愿者的辛勤劳动是最值得人尊敬的,他们不计个人利益的工作是一种奉献,是让九运会这个“大机器”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但是,九运会志愿者又是所有九运会参加者手中的“拐棍”,任何闪失都会让求助于它的人跌倒。在九运会期间,经常有面对别人的询问,志愿者答以“不知道”的情形出现。由于志愿者大多是学生,在工作期间温习功课也不足为奇,只是一边是“一问三不知”,一边是闷头苦读书,未免使人觉得志愿者心不在焉。甚至还有一些志愿者,在记者住宿的宾馆提供的新闻中心里用电脑打游戏,就更让人怀疑志愿者的志愿了。

语言的障碍

有道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讲官话。”九运会的主办地在广州,又一次让采访的记者体会到“语言不通”的障碍。由于工作性质的要求,交流恐怕是九运会记者的首要任务。从组委会官员到志愿者,从普通观众到九运冠军,采访中方言成为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广州的记者必须要越过的一道坎儿。就是放松一下看看电视,一半的电视台也放的是粤语节目。举办大型运动会可以成为一个发展契机,但一个以开放谋求发展的地区怎能让方言构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屏障?普通话是工具,也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态度。

都说九运会要为北京举办奥运会提供经验,组织工作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让人们在细节中品味完美的组织能力和技巧,也是要注意的基础。总之,小处也不可随便。

(本报广州11月2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