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血浓情更浓

2001-11-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血液,奔腾的生命之河。

血液,昭示着希望,昭示着美好与梦想,也昭示着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繁荣与文明。

1994年初春二月,青岛市橡胶六厂和市卫生局的肖静、陈启等20多名共青团员作为青岛市有史以来第一批无偿献血者,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的大门。恐怕这些年轻人当时作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的行动,不仅揭开了这座城市无偿献血、临床用血历史的新一页,而且还在这座700万人口的城市,掀起了狂澜巨波,引发出一场经久不衰的、与提高市民素质和创造文明城市融为一体的全民大行动。

1998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前一个月,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以区县为单位临床用血百分之百来自无偿献血,短短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平均10-15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1999年4月,“全国无偿献血经验交流会”在青岛召开。青岛市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经验,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与会代表的肯定和赞誉。

2000年,这座城市的临床成分输血率达到98%,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1年9月,这座城市又在全国率先实现机采成分血100%来自于无偿献血者,以及98%的血液来自于街头公民自愿献血。这,就是在国外也实属罕见!

近几年来,青岛市开展创造文明城市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谈及创建工作的经验时,有关人士称,他们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无偿献血工作,正是这座城市开展创建活动的缩影。

在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8年间,青岛市的各界人士用殷红的鲜血,谱写出一曲曲爱的乐章。

为改写献血历史——市委书记、组织部长、52位副局级以上干部和1500余名公务员“打头阵”

300年前,法国医生丹尼斯第一次以输血的方式治疗病人,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00年以来,随着输血事业的不断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实现了从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的转化。可以这么说,无偿献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不容讳言,我国实现从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的转化进程,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是大大落后了。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累积无偿献血人数不足20万,仅占献血总人数的0.8%。也就是说,当时全国几乎所有的城市临床用血主要靠医院自采,血站补缺,而且97%以上的“血源”是来自贫困地区农民卖的血。卖血者为了自身利益,频繁卖血和弄虚作假,严重影响了血源的质量;同时,由于卖血者大多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每到农忙季节,又时不时地出现“血荒”……同全国各地一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前,青岛市的献血、用血状况也是如此。

1993年6月,一份由青岛市卫生局起草的“调查报告”送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调查报告”中醒目地印着这样一些数字:青岛市全市年用血量在1800万毫升左右(其中市区为1200万毫升),而目前的采血量仅为400余万毫升,血液的供需之间大大失衡;而且,至目前全市的无偿献血人数为零!

卫生局的“调查报告”,使当时青岛市的决策者们感到震惊。震惊之后,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下文组建起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接着,又一下子从市财政拿出了400万元,以后又陆续投入了3000多万元,用于血站的建设……应该说,在当时青岛市从卫生局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是明智的,他们深知,实现从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的转化,决不是仅靠成立一个机构和投上几千万的资金就能完成的,要想使广大市民从思想观念上接受,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

1994年2月,在青岛市橡胶六厂和市卫生局的20多名共青团员成为青岛市第一批无偿献血者之后,现任市委副书记、当时的组织部长张旭升便带领市委组织部的20多名处长、干事到了中心血站,成为青岛市第二批无偿献血者。

这年5月,农忙开始,青岛市又出现了“血荒”——临床用血告急。时任市委书记、市长的俞正声同志闻讯后,立即赶到血站,进行献血。

市委书记、组织部长等领导的率先垂范,尤如无声的命令。人事局长带领三名副局长来了,公安局长带领三名副局长来了……仅仅三个月时间,青岛市就有69个机关单位,52名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和1568名机关干部参加无偿献血……

1996年5月8日,《青岛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了。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条例》。该《条例》要求全市适龄健康公民尽义务积极勇跃参加无偿献血。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个《条例》,使青岛市献血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据知情人讲,当时,这个全国第一个《条例》,从立法到公布实施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这么短的时间,不仅在青岛,就是在全国的立法史上也不多见。为了监督这个《条例》的执行情况,青岛市人大和政协的代表、委员们每年还分两次到各区、市检查……

是的,青岛市开展无偿献血工作至今已经8年,8年间,这里的各级领导干部为了改写这座城市的献血、用血历史,到底费了多少心血?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素以实干和为民办实事闻名。他1997年到任后,始终关注着无偿献血工作的进展。他多次接见无偿献血的先进代表,多次听取市卫生局和中心血站的汇报,并指示有关部门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

山东省副省长、青岛市市长杜世成,自今年初到青岛上任后,也十分重视公民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他提出,要让无偿献血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青岛市委副书记张旭升,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永生,是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位领导。这两位领导从无偿献血工作中受到启迪,他们不仅多次前往街头采血点调研,还详细与有关部门研讨,让无偿献血工作进一步推动整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青岛市女副市长臧爱民,分管卫生工作,也是市卫生局的“老”局长。可以这么说,她也是青岛市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一位重要组织者和指挥者。8年来,她不仅为这项工作的开展费尽了心,出了大力,而且,她还先后献血5次。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周迪颐,也是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热心支持者。去年8月,已超出《献血法》规定献血年龄的他,又一次登上了街头的流动采血车,说服血站的工作人员,又一次献血。今年,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国家卫生部又授予他无偿献血先进个人促进奖。

说及青岛市的各级领导,不能不说到青岛市卫生局长刘志远。这位局长,在青岛乃至全国卫生界都算得上是一位“名人”。他出名的原因,不仅仅是青岛市卫生系统的全方位改革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更重要的,是这位局长创了个全国司局级官员中的“之最”———他不仅是献血金杯奖获得者,也是全国10位无偿献血先进组织者之一。8年来,他已无偿献血40余次,献血量已达8700毫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青岛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垂范带动下,无偿献血在这座城市已变为一种全民的自觉行动。从1993年实现“零”的突破到目前为止,这里已有37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达到国家无偿献血金杯奖标准者已有189人,金质奖标准者231人,银质奖标准者642人,铜质奖标准者2102人。

血浓情更浓——生命之河催开文明之花,在岛城演绎出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血浓于水,血浓情更浓。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早8时,青岛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的大门刚刚打开,便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献血家庭: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工作的郭丽华与丈夫温光荣,以及他们尚在中学读书的女儿温雅。郭丽华是无偿献血金杯奖获得者,她在向血站的工作人员拜年之后,说,今天是女儿温雅的18岁生日,全家一致决定用献血这种特殊的方式过年,也为女儿过18周岁的生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女儿懂得为他人奉献爱心,同时也为社会做一点事情。这个充满温馨和爱心的家庭,在新年的大年初一,献血800毫升。今年大年初一至初七,青岛市便有200多名市民自愿前往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5万毫升。

今年“十·一”,美丽的岛城流光溢彩。当中心血站的三辆流动采血车刚刚驶向街头,便立刻被前来献血的市民和外地游客所包围。在崂山百货大楼门前的采血点,最先登上流动采血车的是一位日本友人房野允村先生。他伸出胳膊高兴地对血站工作人员说:“今天是你们的国庆,我要献血400毫升表示祝贺,因为我在青岛的工作生活非常愉快。这是我在青岛第二次献血,我以前在日本也参加献血,献血是义举,是没有国界的。”

紧随其后的是献血已达3800毫升的解放军战士刘侠,献血后他自豪地对工作人员说:“献血是向社会献爱心,我计划献血40年,累计献血60000毫升!”

青岛九中学生王起文,这天恰逢他18岁生日。在佳世客采血点,他登车献血200毫升。采血时,护士请他谈谈感受,他兴奋地说:“我的生日能和国庆同一天,是一个巧合,也是我的荣幸。我要以这种特殊的形式庆祝建国52周年。”

今年“十·一”,青岛市共有456名各界人士和外地游客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达14万毫升。

是呵,青岛市从1994年启动无偿献血工程,至今已历经8年的风风雨雨。在这8年的风风雨雨中,广大市民的思想认识在不断升华,已逐渐提升为全市数百万市民的自觉行动。近几年来,“入党纪念”献血、“孩子出生”献血、“新婚纪念”献血、“18岁成人日”献血、“喜庆日”献血……已在青岛成为时尚;全家人一起献血、夫妻携手献血、残疾人自愿献血、国外友人组织献血……这各种各样的典型,在青岛市层出不穷。宫维玲是青岛市献血办的一位科长,这位中年女同志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她曾搬出几十本厚厚的影集,一页一页翻着向记者介绍画面上的人物和这些人物的故事。是的,几乎每张照片,都有一段关于青岛市民无偿献血的动人故事。翻着翻着,这位女科长的眼眶潮湿了。记者明白,她是在为正直善良、充满爱心的青岛市数百万市民而自豪、激动。

宫维玲向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