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永民为什么不说话

2001-11-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杨谷 我有话说

王永民


“五笔字型”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中文输入法,它的发明人王永民先生获得了全社会的尊重与赞誉。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发明协会联合举办的社会问卷调查中,袁隆平和王永民被选为我国10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发明家。

然而,自五笔字型问世以来,对它的批评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此王永民认为,这是“花钱请都请不来的老师”。18年来,王永民一直默不作声。他有三条理由:第一,他只相信实践和用户;第二,他没时间;第三,他隐约觉得,一些人把“汉字获得了新生,不必废除”的“账”,算在了他的头上。这无论是荣誉还是罪过,都叫他愧不敢当,五笔字型也不敢请这个功。

王永民说,他无意对张在云的文章逐条批驳。他讲述了以下观点,他相信读者不难辨明是非:

1、不要把“编码法”和“书写法”混为一谈。任何一个字形编码法,为追求多项高指标,都可以自己设计取码顺序和编码规则,将书写顺序硬套在取码顺序上,是完全错误的,根本行不通的。例如四角号码,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取4个角,对“新、熊、到”这样的字,取码顺序完全不同于书写顺序,你能说它不是一种编码法?再如,“攀”字,不把6个字根取完,如何符合“书写规范”!只取头尾几个字根能构成什么字,“丢掉”几个字根,岂不是“非法”?岂不是“误导”了教学?其实,有谁要求过人们要按编码法来书写汉字呢?按了“木手”4下键,却可以输入一个“攀”,这就够了!

2、用单一学科永远设计不出好的编码。汉字编码设计,需要同时考虑编码的唯一性,键盘字根排列的规律性,以及手指击键的协调性,必须达到多学科多目标的统一。任何一个单一学科,都绝对不可能攻克这个难关。单单考虑书写顺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取得编码的唯一性,提高效率,有时牺牲一点“顺序”是必要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祖先创造汉字时不知道会有电脑出现。

3、不符合规范的“规范”。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从笔画到结构,从繁体到简体变化了无数次,更别说汉字的笔顺。每一次变化都是对前一个“规范”的否定。谁能证明,因王羲之的某一种笔顺流行于世就“祸及子孙”?在编码技术领域,由于要合理地分布编码空间,由于要提高输入效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制订一些特别的取码规则,何以就会“妨碍母语教学”呢?

王永民认为,解决汉字输入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和洋为中用,而不是反过来用根本不适应键盘的旧框框来扼杀技术创新。我国加入WTO之后,上千种原先的法律、规定都要修改,有的甚至要废止。原先的“规范”必须适应新的要求。难道我们的汉字为了进入电脑时代,就不可以稍作适应性处理?即便已经颁布的“规范”,难道就100%地行得通吗?别的不说,已颁布的“部件规范”中把“”作为“规范部件”,是从何而来?有哪一位语文老师接受得了?在同一个“规范”中,还规定了“交重不拆”。人为地规定600多个“规范部件”任何时候都不准拆,“中”不准拆成口和一竖,一个键平均得放25个部件。

再如“万”字。按照“规范”,第二笔是折笔,可经民意测试,绝大多数的人写“万”字时,第二笔都是撇,最后才写折。难道这些人都“破坏了母语教学”?

王永民说,他以24年从事编码的经验保证,这是绝对行不通的!用600个交重不拆的“规范部件”设计的输入法,连一个用户都不会有。

王永民认为,“胡乱”拿“规范”来套五笔字型,“胡乱”找出理由无限上纲,说五笔字型阻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凭中国人的智慧和汉字的科学性,汉字是不会在电脑时代灭亡的。对此,王永民深信不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