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少读书,才能读好书?

2001-11-29 来源:光明日报 黄艾禾 我有话说

记得上大学时,逛书市是件时髦事。一旦听说有什么书市举办,总会兴冲冲赶去,满载而归。现在呢,大概几年没有去书市了。不用说去书市,就是去逛书店,也是东张张西望望,常常一本书也没买就走了。不是因为书店里书少,而是太多。

今天每一位出版商,在印出新书前都会尽其可能地宣传。每一本新书也都空前重视包装,花花绿绿的封面四处闪动勾引着你的目光,今天的书店才叫“琳琅满目”。但是我好象是从来没有过的挑剔和警惕:这本书值得买吗?会不会回去一看我就后悔呢?

现在我能用来读书的时间不多。不光是我,我看我周围的人也是,尽管大家多是以文字为生。现代社会中也不存在一个叫“读书”的职业,大家在除了为本专业、为工作读的书以外,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付给非功利的、纯粹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提升感的读书呢?所以,我就对这种时候读的书要特别挑剔:别辜负了我一小段期望特高的时光啊。

当下最热门的书不一定是有价值的书,即使是有价值的,也不一定是适合你自己阅读的。这是很多人在付出了可观的“代价”之后才悟到的。比如我的书架上就存了这么若干:某明星或是名主持人的自传、某外国电影的原著小说中译本、关于网络英雄的几种传奇和七拼八凑的理论预言等等,有时我盯着厚厚三大本的《曾国藩》想,我以后还会再看它吗,在买来后就没兴趣看了以后?早年间,存在主义时髦,我们买萨特的书,后来,是买弗洛伊德。这种时髦赶到极致,是我买下厚厚的几卷黑格尔的《美学》。惭愧地说,那些书买回后就放在那里落满尘土,因为怎么读也读不下去。幸而后来学院派们时髦的后现代主义实在佶屈聱牙,没让我落入陷阱。

最可恶的书,是一种貌似新颖实则低劣的赝品。把别人的东西东抄一点,西凑一段,换个流俗的书名,配上抢眼的包装,这样的书现在特别多。大的书商现在往往雇些“写手”,多是学校里的或刚毕业的学生,专干“攒书”一事,流水作业专业生产。这种书读了不会有任何长进,只会陷入到攒书者原本偏狭的眼界中,把这个世界认识得愈发支离破碎。

其实对我来说,书不用多,每年有那么几本,但要足够好,经得起慢慢品读,就足矣了。现在我手头读的一本是房龙的《人类的故事》,除了中译本以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又引进了它的英文原版,两者对照起来读,让房龙那醇厚又简洁的文字魅力慢慢渗进你的内心深处,享受无穷,又兼学了英文。奇妙的是,这本在遥远的年代(20世纪20年代)由居住在遥远的地方的人写出的书,竟会对今天我们这个纷乱的世界有着某种隐约回应。真的,读这本书使你对今天世界的理解,比好多时髦书都多。

所以,不如把读时髦书的时间省下来,读这样的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