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育——怎样把“美味”和“营养”卷起来

名流看教育
2001-12-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欣 摄影∶侯艺兵 我有话说


王立平,1941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音协副主席、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曾就读长春市天津路小学、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记者:大街上一些商店的招牌用语粗俗;有的娱乐表演以出丑博人一笑;居室装修像宾馆……有人把这些看成是一种文化的俗鄙化倾向,并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不够重视,以至于出现很多缺乏审美情趣的“美盲”。你对此怎样看?

王立平:人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当然与学校美育有关。但我所理解的美育更多与人的智力、创造力的开发连在一起,艺术开拓人想象的空间,丰富想象力,而创造力往往是由想象力开始的。

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共和国的劳动者、开拓者,美的教育这一课是必不可少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的说法早过时了。未来世界的竞争比综合国力,最终是比人才的综合素质。现代人无论从文从理,都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解人文的、科学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其中艺术通过美育给人的熏陶非常重要。世界上许多名人都有艺术爱好。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就拉得非常好。有人说,要是他不拉小提琴,省下时间做学问,他的学问可能做得更好。其实错了,他如果不拉小提琴,很可能达不到后来的研究水准。美育应从人一出生就开始,伴随认知能力、思维方法的形成。它事关人的发展的后劲。

记者:现在有些家长对培养子女艺术特长不是不重视,而是太重视了,投资买乐器、请教师、考级,但这似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一些学校的美育也常和培养尖子生联系在一起。

王立平: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某种吹拉弹唱的技能,而是要给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有人说“不可一日无乐”,也有人说“不可一日无美食”,这些差别也有习惯上的。它的养成与家长、学校、环境都有关,这中间最怕把某种功利化的东西掺杂进来。

当父母的望子成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自己的所有缺失都想在孩子身上找回来,一厢情愿,拔苗助长,就不可取了,往往会适得其反。再比如考级,本来目的是好的,但是前几年与升学连在一起,再加上某种利益驱动,慢慢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重点不是让孩子们去用心领悟艺术,成了手指的机械锻炼。还有一些“艺术幼儿园”,说是要发展某项艺术特长,把艺术教育夸大到荒谬的程度。不讲人的均衡发展,也就失去了艺术教育本来的意义。

记者:我注意到你在作曲的同时也写词,像《牧羊曲》、《大海啊故乡》、《驼铃》等等都是词曲兼作;你又是摄影家,曾多次参与筹办大型摄影展;你还在音乐著作权保护方面做了开先河的工作,现又担任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这多个领域的兼顾与你早年接受的美育有怎样的关系?

王立平:我读书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很注重全面发展,包括对美育的重视。我在小学当过合唱指挥,但后来虽然是上音乐学院附中和音乐学院,从没有偏废文化课和各种知识的获得,美育大概内化成了一种文化生活习惯和开拓能力,能够广泛涉猎新知识、新领域。其实包括艺术家在内的任何“家”,之所以不是匠人,都是受益综合素质的打造,其中美育的功能是比较独特的。

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也一样。比如德国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民族,音乐人的比例很大,在普通人中也很难找到不了解音乐、不懂乐器的人,不能说这和德国人严谨务实、富于创造力没有关系。美国人口比我们少得多,却有大大小小1700多个交响乐团,算算有多少听众?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一个世纪以来虽历经种种坎坷,但这些年在经济大潮中,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急剧增长,而文化不是像物质那样可以快速增长的,它需要逐步积淀,这个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也需要美育来推动。

记者:不同年代的中学生追求不同时尚,这虽无可厚非,但也需要引导。在音乐教育方面怎样引导更有利?

王立平:中学生大都喜欢流行歌曲,我不反对。但不能说流行歌曲的普及就是普及艺术,有些流行歌曲是很浅层次的文化,是文化的一个方面的补充,要提高素质,光靠流行歌曲不行。应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艺术的历史,使他们有更广阔的视野。美育是一种养成,应研究怎样“把‘美味’(兴趣)和‘营养’(知识)卷起来”。

有的事也不要责怪中学生,他们正是好奇的年龄。眼下风行的“韩流”不是孩子们引进的,而是成人在引进和市场操作,还有利益驱动。其实这些成人未必赞成他们自己的子女也跟着追。中学生对文化的接触和选择本应该很宽泛,但人为炒作后往一个方向上引,弄不好也误人子弟。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一片清洁的文化天空。

记者:就目前学校美育来说,什么是当务之急?

王立平:师资。最近我到云南某地做过一个调查,当地需要美育教师27000人,而实际只有6000名,就是这6000名教师是否都合格,也要大打折扣。当然对于15%没有完成普九达标的任务的地区来说就是另一回事了,孩子们先得有书念,才能谈美育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