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抓住机遇 突出特色 正确定位 科学部署

2001-12-14 来源:光明日报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 杨松 我有话说

藏东包括昌都和林芝两地区,其中昌都地区素有西藏东大门之称,与四川、云南和青海接壤,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这里有着以冬虫夏草、贝母、雪莲、红景天为代表的生物资源,有以铜、钼、金、银、铅、锌等为主的矿产资源,并因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水系汇集而水能资源丰富,有以教派众多的藏传佛教和康巴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资源,有独特而保存尚好的生态环境,更有众多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或景区,如三江峡谷、然乌湖、强巴林寺、卡若遗址、茶马古道、长毛岭自然保护区等。

藏东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其中尤其以畜牧业、旅游业、藏医藏药业及优势矿产业的发展潜力最大。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藏东地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朱镕基同志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西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东地区更是西藏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是汉藏民族及各民族交流融合区,素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说。无论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还是从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可持续利用看,可持续发展都是藏东和整个西藏的发展方向。《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也提出“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西藏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已迈出了坚实步伐,但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藏东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与机遇

1、发展的基础已经基本具备

藏东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一是藏民族特色k民间说唱艺术和绘画艺术,典型藏式建筑,民族手工艺和民族舞蹈,体现“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民间风俗,丰富多样的宗教流派及文化。以上这些都表现出强烈的康巴文化特色。二是高山峡谷特色k藏东地处横断山区,有众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如梅里雪山(6740米)、达美拥雪山(6324米)等,相对高差大,山势陡峻、奇险、壮观,形成以然乌湖为代表的众多冰川和高原湖泊。三是三江并流特色k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水系构成丰富多变的河流景观,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地区之一。四是生态环境特色k环境质量好、生态多样,适宜发展有机农畜产品。五是资源优势突出k以虫草、松茸等林下资源为主的生物资源;蕴藏极为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尚低的水能资源;以康巴文化为特色的文化资源;集文化、宗教、生态、地理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以铜、铅锌、金等为代表的矿产资源,以及草场、牦牛、藏猪等农牧资源。六是政策优势k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中央对西藏的投资政策,对口援藏政策,民族教育和干部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

当然,藏东发展的劣势也不少,包括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运输费用奇高;交通设施落后,干线公路路况差;财政能力弱,财政收入绝对数很低;科技、教育十分落后;地质、气象等自然灾害频繁等。

2、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与有利因素是:世界范围内相对和平与稳定的环境;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与实施;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中国加入WTO;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服务需求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对特色产品、有机产品的需求增加,以及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增加,为藏东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东部省市对西藏等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能源及生物资源等,产生了新的更大的需求。同时,藏东地区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不利因素:地区边缘化趋势,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地区间竞争的严峻和综合化,综合实力的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等加剧;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要继续进行下去,需要花费我们的精力。同时,藏东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和合作,以及国内经济知识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等,对于藏东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

二、藏东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1、树立五种发展观念

树立开放的发展观念k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是正确选择,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是加速各领域发展的基础,是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树立多赢的发展观念k藏东发展离不开全国支持,本地与内地的政府、企业和群众都应从藏东发展中获益;树立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观念k切忌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情绪,树立藏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藏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并贯穿于各项工作;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k发展应将人的发展置于首位,切忌对生态环境为了保护而保护,而应寓保护于开发之中;树立质量和效益至上的发展观念k不盲目追求和攀比速度,以质量和效益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发展速度的确定要实事求是。

2、明确三大发展思路

一是由追赶到赶超的跨越式发展思路。藏东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鉴于发展基础上的差距,近期内应以追赶跨越式发展为主,尽量缩小与西藏其他地市间的发展差距,在追赶中实现跨越;从中远期看,努力在发展速度上超越其他地市,并进一步实现跨越、缩小与内地差距。二是加速缩小社会差距、逐步缩小经济差距的发展思路。跨越式发展不可能全面实现,唯有从重点领域突破并率先实现跨越,才能带动全面跨越。鉴于藏东地区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滞后所带来的广泛影响,应着力推进社会发展进程,率先实现社会跨越式发展,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跨越。三是适度集中的发展思路。地广人稀、产业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的区情,决定了发展不能全面铺开,只能集中使用有限资源,进行人力、项目和资金使用的适度集中,扩大项目群体效应,提高建设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3、明确三层基本定位

藏东发展定位在三个层次上进行。首先是在西藏自治区的定位:把藏东地区切实建成西藏通往内地的东大门,发挥其治藏必先安康的功能;把藏东地区建成联结四省区(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的交通枢纽,充分发挥其在西南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关键作用;建成藏东资源型特色经济区,切实担负起自治区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实现全区共同发展。其次是在整个青藏高原的定位:把藏东地区建成整个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模范区,提供可持续发展成功模式。最后是在全国的定位:把藏东地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富裕文明的民族地区之一。

4、采取五项战略措施

一是科教兴藏。科教兴藏,教育先行、科技为本。为此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增强可持续发展人才支撑能力;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增强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二是内外开放。坚持内外开放并举、对内开放为主原则。对内开放要变单向依赖为双向依存;对外开放要有选择地进行,包括开放对象、开放时机和开放领域的选择。三是坚持非均衡发展。实施部门非均衡战略,不必过度追求一、二、三产比例,重点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地区非均衡战略,以地区、县、建制镇三级增长中心、公路沿线进行产业和投资布局,并进行功能区划分。四是依靠投资拉动。投资拉动是藏东经济发展的长期取向,且以国家及自治区投资为主,关键在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为此要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好各种投资,还要鼓励、支持和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各项建设,既锻炼能力又增加收入。五是实施东出西靠、南下北上战略。东出,是为了进一步发挥西藏“东大门”作用,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合作;西靠,是着眼于未来,特别着眼于青藏铁路建成及317、318国道改造提高;南下,着眼于构建特色经济区,南向发展联合;北上,着眼于藏区共同发展,向北发展社会、文化等联系。

三、藏东地区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藏东发展特色经济有五大优势:资源优势k包括水能、有色金属矿产、高原生物、特色旅游资源等优势;环境优势k环境独特而状况良好,较少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易于发展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产业,如有机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等;生态优势k生态多样、独特,与内地差异巨大,是生物资源、特别是珍稀生物资源分布广泛和密集地区;民族特色优势k作为藏民族聚集区,生活和生产方式上差异显著,并由此导致产品、习俗上的差异,成为发展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基础;空间广阔优势k空间也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生态环境产业、特色农牧业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发展包括特色农牧业(藏东经济发展的基础)、特色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藏医药业(经济发展支柱之一)等三大特色产业在内的特色资源型经济,并发展水能产业(经济发展的未来希望)、优势矿产业(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和建材业(经济发展的近期催化剂)等重点产业。未来藏东地区的经济结构是“3+3”,即3个特色产业、3个其他重点产业。形成特色产品系列:藏药及藏药材、特色畜产品、特色野生名优特产品、绿色饮品。以及水电、优势矿产品和建材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重点开发水能及矿产资源,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藏东地区地势海拔高,山势陡峻,河床深切,河道坡度大,水流湍急,降水比较丰沛,蕴藏了丰富水能资源。仅昌都地区天然水能总蕴藏量即达3104万千瓦,占全西藏的30%。水能资源开发,将以兴建金河水电站等为龙头,建设水电系统,既服务于本地,长远看着眼于内地需求。

藏东地区又是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之一,现已发现矿产7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煤炭、铁矿、铜矿、钴矿、锡矿、钼矿、金矿、菱镁矿、脉石英、硫铁矿、重晶石、盐矿、砷矿、石墨、石膏等16种,矿区38个。特别是以玉龙铜矿为代表的铜矿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矿产资源开发,一要加强地质调查,包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评价,天然气地质勘查评价;二要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内经济发展需要为目的,积极开发优势矿产资源,重点开发玉龙铜矿,建立国家重要铜生产供应基地。玉龙铜矿资源条件优越,无论从满足国家铜需求角度还是从发展地方经济角度看,玉龙铜矿都具有重要开发价值。

3、保护性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藏东地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生物资源,包括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如冬虫夏草、贝母、雪莲、红景天等;野生菌类资源,如松茸、鸡油菌、猴头菌、牛肝菌、獐子菌、羊肚菌、云芩菌、黑木耳、草菇等。为此:一是加强药物资源开发,促进藏医藏药业发展;二是发展具有特色的高山花卉和观赏植物;三是发展绿色保健饮品;四是合理采收和人工栽培名贵林下资源。藏东地区还有着独特的作物和动物种质资源,如青稞、藏蚕豆、牦牛、藏山羊、藏猪等,适宜发展特色农牧业。

4、科学规划、大力开发旅游业资源,实现旅游业高起点上的可持续发展

藏东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五大类型:由众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峰构成的山岳类旅游资源;由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及其支流水系,高原湖泊和温泉构成的水域类旅游资源;由各级自然保护区、广袤草原构成的生态类旅游资源;由寺庙、人类文化遗址、婚俗等构成的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以及藏药、民间工艺品旅游资源。为此,主要面向内地需求及国际需求,开发四种旅游服务及产品,即观光旅游服务及产品;探险旅游服务及产品;度假旅游服务及产品;专题旅游服务及产品。努力实现旅游业在高起点上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城镇建设,加速城镇化发展

加速城镇化是实施非均衡战略的基础。目前藏东城镇发展还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弱、带动小、设施差等问题。加速城镇化发展,应本着非均衡、渐进式和综合发展的指导思想,非均衡就是对重点城镇、重点功能区给予特别关注;渐进式就是城镇化发展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不人为地提高城镇化率;综合发展是指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重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镇道路、给排水、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电力、邮电通讯及金融设施,完善各类服务;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社区服务组织;扩大城镇土地供给。努力构建四级城镇体系,一级为地区所在地,二级为县城,三级为中心镇,四为其他乡镇。城镇化与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布局密切配合。

6、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改造可持续发展的硬环境

藏东地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交通体系建设迟缓,能源、特别是电力设施不足,水利设施发展迟缓、能力较差,教育、卫生等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藏东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坚持跨越式发展思路,立足现在、着眼于未来,起点要高、标准要适度超前;二是坚持非均衡发展思路,地多人少、城镇稀疏,基础设施建设不应该也不可能追求均衡发展,而应根据人口和城镇分布合理配置、适度集中,特别注意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人口聚集间的关系。近期看,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放在城镇,特别注重中心城镇及县府所在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为轴心带动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并最终形成较为齐备的基础设施体系。

7、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藏东地区经过50年的发展和积累,社会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问题仍很突出,教育相对落后,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为此,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GDP有较快的增长速度;二要努力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三要注重提高人民文化与科技素质,显著降低文盲率;四要搞好社会保障事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这其中,以广大农牧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工作核心。

四、“十五”藏东地区可持续发展行动

1、商品畜牧业行动

背景与依据: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畜牧业是藏东支柱产业;目前畜牧业存在过牧、粗放和商品率低等问题。目标与任务:遏制草地退化趋势,加强草场建设;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发展以牦牛为主的商品型畜牧业;发展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商品率,增加农牧民收入。行动内容:加强草场建设;促进畜禽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积极发展农区及城郊畜牧业。

2、农业综合开发行动

背景与依据:农牧业是特色基础产业,是地区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及政治安全的基础;当前生产率低、结构单一,农牧民收入增长慢,农畜产品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基础设施极为薄弱。目标与任务:显著改善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增强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能力,发展商品型农牧业。行动内容:继续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重视土地治理工作;发展农田水利;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推广良种和先进栽培模式。

3、旅游产业化行动

背景与依据:国家及西藏均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确实是藏东地区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目标与任务: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藏东地区的支柱产业,并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行动内容:发展主题旅游,如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度假旅游、科考旅游、民间工艺美术旅游、节日旅游;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市场;近期重点推出“茶马古道”特色旅游品牌,并将其培育成精品陆地旅游线路。

4、基础设施行动

背景与依据:基础设施对于藏东发展至关重要,但交通、通讯、水利、能源、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目标与任务:本着跨越式发展和非均衡发展原则,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起点较高、标准适度,合理配置、适度集中,建立起包括交通运输、电力、通讯、教育、卫生、水利等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行动内容:重点加强公路交通体系建设,包括提高公路等级、扩建机场等;大力建设电力系统;加强卫生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工程;加强邮电通讯设施建设。

5、科技教育与信息化行动

背景与依据:科技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已明显不适应新时期需要;信息闭塞是藏东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目标与任务:提高公民文化科技素养;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增强可持续发展人才支撑能力;发展科技事业,增强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水平。行动内容:加速完成“普六”和“普九”;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

6、资源调查、优势资源开发及能源替代行动

背景与依据:资源优势显著但资源情况须进一步明确;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未形成明显经济优势;现代能源缺乏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任务: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力度,推动资源型特色经济发展;用较短时间基本弄清重点资源的分布、储量与开发前景,重点地区资源富集及开发前景;大力发展水电设施,积极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减少使用生物质能源,构建以水电为主、煤炭为辅、生物质能源为补充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行动内容:加强资源调查,包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评价,天然气地质勘查评价,加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初步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区划,进一步评估水能资源及其开发前景,进一步评价生物资源蕴藏量;加强优势资源开发,包括林下资源适度开发,藏药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金河水电站建设和玉龙铜矿建设;加速能源替代,包括发展水电,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和沼气,实行严厉措施制止机关使用木柴,逐年减少农牧民生活用柴。

7、城镇化及城镇建设行动

背景与依据:城镇化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十五”计划重点之一,也是关系到藏东地区可持续发展进程;目前城镇化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差、带动弱的问题。目标与任务:构建地区所在地、县城、中心镇和其他乡镇等四级城镇体系,显著提升城镇化水平。行动内容:改善政策环境,包括规范税费、降低进城门槛;发展城镇经济,如城郊农牧业、建筑建材业、第三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加强城镇基础建设,重点改善道路、给排水、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电力、邮电通讯等条件,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社区服务组织。

8、生态环境建设与防灾减灾行动

背景与依据:生态系统独特性与脆弱性并存;地域辽阔、开发程度和城市化水平低,工业规模小,城镇环境污染相对较小;但森林植被降低、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城镇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问题不容忽视。目标与任务:建设一批生态保护区,改良农田和草地生态,退耕还草还林,发展薪炭林,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治理城镇环境污染,重点建设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提高气象等自然灾害预报能力。行动内容: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荒漠化治理,林区防火体系建设,薪炭林建设等;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建设等;加强城镇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城镇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包括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9、文明富裕与社会保障行动

背景与依据:广大农牧民收入尚低,生活质量较差;人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盲率还高达50%以上;卫生、文化设施还很少、很差。目标与任务:显著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改进广大农牧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初步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行动内容:做好扶贫工作,包括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发放小额贷款为主要形式的开发式扶贫,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战场的以工代赈等;加强文明建设,包括继续实施普六、普九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牧区文化工程建设,“三下乡”活动等;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

藏东地区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支持和参与。真诚欢迎各地参与藏东地区的发展与建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