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家访,可有可无吗

2001-12-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静通讯员 田霜月 我有话说

稍微上点年纪的人,也许都曾经有过老师到自己家里家访的往事。前几天,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二年级班主任陈晓凤老师,就冒着大雨到一个普通学生家中家访,这勾起了记者对家访的回忆。于是,记者对武汉市的30户普通家庭进行了采访,发现其中25位家长表示老师从来没有家访过,有5位家长证实“老师曾经来过一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表示现在与老师交流最常用的方式是打电话和开家长会。

可见,现在中小学校愿意进行家访的老师已经为数不多了。家长会取代家访,已成为普遍现象。为何家访遭此冷落?记者采访了一些老师,他们的看法颇有代表性:有些认为家访过时了,现在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去家访;也有的认为现在通讯条件好了,学生有问题,只要打个电话请家长到校就可解决问题,何必辛辛苦苦去家访;还有的认为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可跟众多家长接触,可谓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家访少了,但被采访的30位家长,无一例外都欢迎和希望老师家访。有的家长告诉记者,尽管他们的住房条件较差,但他们非常欢迎老师来家中作客。也有的说,虽然自己工作很忙,但如果老师要来家访他一定抽出时间在家等候。

在“家访可有可无”的观点似乎越来越“流行”的同时,也有少数学校仍在坚守着严格的家访制度。例如,每逢双休日,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每个老师都有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家访。同时学校还“约法三章”来净化家访:不准接受家长的馈赠,不准参加家长宴请,不准托家长办私事。

“尽管学生整天在校上课,但仅凭学校的接触,老师并不能全面了解学生。而学生在家时间长,置身于亲情之中,最容易敞开思想,无顾忌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到学生家走一走,聊一聊,就可以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武汉外国语学校的许多老师,通过家访才发现学生在家中有不少平时没有显现的优缺点,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们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针对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其展示才华;针对一些确有困难的下岗工人子女,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全面爱护、关心和鼓励。

现在武汉外校的很多老师已不仅仅把家访定格在“了解情况”与“商议对策”上,更重要的则是与家长之间进行心灵交流,双方逐步建立起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政教处肖主任告诉记者,这种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在心目中对教师隐隐产生一种亲情、一种信赖。随着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消失,教师授课的效果便大大增强,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而且,在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谈中,教师所表现出的良苦用心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会深深感染家长,促使家长产生一种积极配合教师工作的热情。

湖北大学基础教育学专家陈佑清教授说,当今学校教育应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立体式的而不是线性式的。虽然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很多,但家访是不可替代的。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培养师生感情的好手段。教师应该多到学生家中去,哪怕仅仅是坐坐,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重提家访、重视家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