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依托一流学科 打造品牌图书

2001-12-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夏斐 通讯员吴长亮 我有话说

武汉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1年12月,至今已有20个春秋,经历了艰苦创业、稳步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作为一家知名高校出版社,武大出版社特别重视利用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出版资源,制定了“依托一流学科,打造品牌图书”的战略规划。日前,该社社长江建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出版社“没有特色就等于死亡”!

记者:武大出版社享有“先进高校出版社”和“全国优秀出版社”的光荣称号,所出图书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及中国图书奖。您是新上任不久的社长,如何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呢?

江建勤:首先我想谈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我认为,第一,坚持出版方向,不应当作为出版社的一种口头语,而应当体现在具体的办社过程中;第二,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出精品就有影响,有影响就有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就更加有利于我们做好有影响的精品。

武汉大学出版社过去出书重点不突出,一谈起清华大学出版社,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类图书是它的一个品牌,那么武大出版社应该突出哪个重点?我认为应该寻找到两个结合点,一是社会的需要,这个需要量要大,第二个就是我们身后的作者资源是否丰富。根据这两点,武大出版社确定了以法商图书为重点,确立了以法商类学术著作、教材为重点特色的发展方向。这样会给读者一个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记者:为什么要确定法商图书这个方向呢?

江建勤:首先,武汉大学法学院是全国一流的法学院,聚集有众多全国一流的专家教授,同样,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学科也是全国一流的学科,有着丰富的作者资源;第二,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来看,商学院和法学院是最大的学院;第三,从社会需求量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WTO以及人们法制意识增强,这两个学科的图书肯定会有巨大的需求量。

要寻找和强调自己的重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作为高校出版社必须依靠一流的学科资源。以法学和商学(经济和管理)为重点为特色,以武汉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的教师为作者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图书系列。

记者:您这个想法是如何形成的?

江建勤:在出版行业,要办成大而全的航空母舰,就我们现在的大学出版社而言是不太现实的。武汉大学出版社缺乏北京一些学校出版社相应的竞争条件,“权力”或地位或信息方面都逊于北京上海的一些高校出版社。要消解这三个不利因素,我们就得看到自己的长处。这就是武大拥有国内一流的学科资源和品牌。到年度规划选题时,我就想到,武大出版社有什么特色呢?除了一套“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代表了武汉大学最高学术水平,堪称品牌外,其他也就乏善可陈了。我认为,一个出版社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很重要,但是没有重点没有特色就没有好印象,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等于死亡。

记者:贵社根据这一规划制定了哪些措施?

江建勤:1、出版社投资几百万元,重点开发这两类图书;和法学院商学院联手,系统出版支持这两大学科建设的学术精品,要求两院的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在武大出版社必须有专著出版;系统开发和完善法学和商学系列教材,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的;2、出版社出资出版两院的博士文集,以支持它们的人才培养;出版社取得经济效益后,重点扶持两院的学科建设,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3、采取相应的稿费制度,提高重点学科的稿费标准。

同时,我们在出版社内部也进行了相应的体制调整,我们虽然实行的是社长负责制,但是我只负责统一规划和指导,选题权力交给编辑室,选题的“三级论证”重在为编辑室确定的选题把好政策方向关。同时,给编辑室主任充分的人事聘用权和劳务分配权。把权力给足的同时任务也要明确,我们改过去的个体单独结算为编辑室与社里统一结算,这样有利于各学科图书形成系列。同时我们对各科编辑室、规模和数量也进行调整,形成了法学商学(经管),再到文、理的重点突出的结构模式。

相应的出版规划也已经制定,我们拟系统推出下列丛书:《面向21世纪法律类系列教材》、《面向21世纪经济类教材》、《面向21世纪管理类教材》、《武大学术丛书·院士专著系列》、《经济法律博士文库》等。

记者:对于入世,您觉得对高校出版社有何影响?

江建勤:加入WTO之后,图书出版竞争是知识水平的竞争,是能力的竞争,也是出版资源和品牌的竞争。我们有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后盾,我觉得WTO对于我们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做的是出版规划,营销观念和体制更新。加入WTO,我们要加大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的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尽快调整图书结构,改变高利润为薄利润,打造自己的品牌图书系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