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麻之父”徐锦堂

2001-12-2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光曼 通讯员 陈惠芬 汤国星 我有话说

9月27日,沉寂在秦岭深山之中的陕西汉中勉县张家河乡鞭炮轰鸣、欢声雷动,一座由117名农民自发组织,并出资为被誉为“天麻之父”的徐锦堂教授雕塑的汉白玉全身塑像揭幕典礼在这里举行。

站在塑像下,塑像发起人之一陈自乾几乎是含着热泪说:“今天我和乡亲们终于了却了一桩20多年来的心愿。我们能过上富裕的日子,全靠徐老师教会我们种天麻,感谢共产党培养出这样好的科学家!”

农民自发为科学家塑像

农民为自己心爱的科学家塑像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当谈起塑像的初衷时,陈自乾感慨万千:自古我们这里就有山无田,祖祖辈辈苦得很,吃的是苞谷饭,住的是茅草房,连路也没有。1972年,徐老师翻山越岭来到我们张家河,白天手把手教我们种天麻,晚上办学习班讲天麻。自那以后我们就一天一天地富起来了。乡亲们盖房子靠的是天麻,娶媳妇靠的也是天麻,孩子上学靠的还是天麻。中国有句古训叫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我们对徐老师的恩惠却始终无法报答。后来乡亲们提议:就在我们这里为他塑个像吧,让张家河乡的人天天都能看到徐老师,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徐老师!

接着,陈自乾手指铭文,饱含激情地念了起来:秦岭南麓,黑河之滨,乃勉县张家河、金华庙、茅坝三乡,方陆百余里,山大林茂。有史以来,居者刀耕火种,劳作不息,温饱难足……今,农居新房楼宅、行骑摩托、驾汽车、置家电、供子弟异乡求学成才者众,皆取于天麻……

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陕西省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登奎,是原天麻产区略阳县县委书记。他说:略阳县全是山区,今年预计天麻产值不少于6500万元,全县农民仅靠天麻人均收入就增加300元。目前天麻已成为汉中地区的支柱产业,是全国主产区,一些下岗职工也种起了天麻。徐锦堂教授为山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跑遍了我们陕南二十几个县的大部分山区,他不畏艰苦、不断创新的执著精神,常常使我们这些当地干部感到惭愧、受到鞭策……

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之路

城里人如果从未到过西部山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贫困。如果你沿着徐锦堂几十年在深山老林里留下的足迹走一遍,就会感到国家的富强是多么需要像他这样的科学家!

徐锦堂教授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40余年来一直从事药用真菌培养和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工作。

早在1959年,徐锦堂就开始了天麻的栽培研究。天麻是一种无根无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殊植物,它的繁殖、生长、营养一直是生物学界的不解之谜。30多年前,我国天麻自然资源已近枯竭,国内曾连续3年供应断线。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急需,徐锦堂毅然投身这一研究领域。几十年来,他系统地研究了天麻与真菌的共生营养关系,揭开天麻一个又一个前所未知的秘密。

1975年前后,徐锦堂研究成功天麻无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他在陕南20多个县办了200多期培训班进行推广应用。到80年代初,汉中地区每年产天麻已达150余万公斤,不仅满足了国内用药还大量出口。但是不久徐锦堂发现:天麻多代无性繁殖出现了严重退化现象,一些老的试验点产量从1.66公斤骤降至0.16公斤。唯一的出路是搞有性繁殖。当时汉中地区正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栽天麻活动,此时提出天麻无性繁殖退化,对他而言,不仅意味着自己亲手摘掉那令人羡慕的花环,而且还要承担给群众活动“泼冷水”的风险。但是他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的研究。

心怀坦荡路自宽。不久,徐锦堂研究的“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又获得成功。这一技术不仅防止了天麻多代无性繁殖退化,而且使产量逐步上升。这项研究成果,1984年被中华医学会等机构共同评为“新中国建立35年来20项重大医药科研成果”之一。

徐锦堂教授的“执著”,还表现在不唯“书”上。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天麻的生长(包括种子萌发)离不开蜜环菌,但实验结果显示:接蜜环菌后再播,发芽率从63.4%降至1.33%。于是他提出了“蜜环菌严重抑制天麻种子发芽”的新理论,并从近千个树叶、土壤及天麻种子发芽的原球茎中,分离出了可供给种子萌发营养的真菌。天麻产区的农民使上了“萌发菌”,使天麻生产再上新台阶。

又经过8年的反复培养,徐锦堂教授和他的学生培养出了子实体,经鉴定为——紫萁小菇,从而在理论上揭开了天麻在“种子萌发阶段与紫萁小菇”,在“无性繁殖阶段与蜜环菌”先后共生完成生活史的全部秘密,这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天麻之父”当之无愧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几十年不受外界干扰、始终执著地奋斗?在汉中市召开的座谈会上,我们从他的一段话中找到了答案:解放前我过过饥寒交迫的日子,15岁就中断学业,当过小工、卖过苦力。解放后上了中专,1954年以调干生的身份带工资上大学,没有党和人民怎能有我徐锦堂的今天?我的知识是党和人民给的,我活一天就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脚踏实地地工作一天。

天麻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药用历史。近几十年来,天麻在抗眩晕、抗惊厥、预防及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独特作用,日益引起国内外医药学界的重视。面对新的形势,1998年,办理了退休手续的徐锦堂依然“退而不休”,退休前后生活的唯一变化就是把实验室从研究所“搬”到了家中。怎样提高天麻种子的发芽率、研究菌材的代用品、改进天麻的栽培方式等成了他研究的新课题。短短两年多时间,他又发表了7篇论文,获得3项成果奖。2001年2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江泽民主席为科学家亲自授奖的大会上,他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熟悉徐锦堂的人曾戏称他是医科院的“获奖专业户”。他曾荣膺4项国家级、9项省部级成果奖。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项成果都没有停留在“纸”上,都转化成了生产力。

1993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评价徐锦堂时说他60年代开创了世界首次天麻人工栽培的先例。70年代成功地研究出天麻无性繁殖固定菌床法栽培新技术。80年代创造了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进一步解决了天麻的退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又分离、筛选出紫萁小菇等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菌,彻底揭开困惑科学界多年的天麻生活史的秘密,为陕、鄂、川山区的贫苦农民开辟了一条科技脱贫致富之路,创造了一个科研与生产、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功典范。

作为一个学者,徐锦堂教授是我国天麻研究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开拓者,“天麻之父”当之无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徐锦堂教授是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身体力行者,不愧为党员专家的典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