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动画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2002-01-02 来源:光明日报 高放 我有话说

中国动画诞生于1926年。万氏三兄弟受美国麦克斯·弗莱休兄弟的影片《大力水手》、《勃比小姐》、《出自墨水瓶》的影响,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此后,万氏兄弟于1927年摄制了《一封书信寄回来》,与1930年的《纸人捣乱记》和《大闹画室》并称中国最早的三部动画影片。1935年,万氏兄弟在明星影片公司的配合下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摄制完成。据记载,其“在大上海、新光、沪光三家影院同时放映一个多月,盛况空前,这在当时故事片中也是少见的。”《铁扇公主》在东南亚地区上映也同样受到热烈欢迎和称赞。在日本,《铁扇公主》成为在日本上映的第一部动画长片,“其排场和有趣的故事令当时的动画界震惊,卖座也很好。”

可见,1946年以前的中国动画电影实际上处于商业动画的萌芽阶段,因战争连绵,使其发展受到很大阻碍。1946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人民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并建立了动画组,很快拍摄出了《皇帝梦》、《瓮中捉鳖》。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迁往上海,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以后便发展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

1956年《骄傲的将军》(特伟导演)与《神笔》(靳夕导演)是动画电影“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骄傲的将军》中人物造型对京剧脸谱的借鉴,人物动作写意化以及对中国戏曲音乐的吸纳,成为以后中国动画电影民族风格的探索方向。《神笔》也因在“美术、音乐、人物行为、语言的每一刻划皆考虑到是否符合我国的民族气派”的成功,而成为中国木偶动画的经典作品之一。此外,1958年我国的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万古蟾导演)试制成功。1959年的《渔童》、《济公斗蟋蟀》,1961年《金色的海螺》,都是剪纸动画的代表作品。万古蟾在其自述中曾谈到:“剪纸片令我满意的是它浓郁的民族风格。我国早期动画片是我和兄弟们在外国片的启发下研制的。许多年后,还或多或少地带有外国片的影响。剪纸片则不然。它根植于民间艺术,一开始就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国的美术电影艺术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生产出中国第一部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为中国动画电影增加了一个新片种。同年,还成功摄制出水墨动画影片《小蝌蚪找妈妈》,成为世界动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1963年完成《牧笛》和《山水情》。水墨动画是中国民族动画最出色的代表,享誉全球。1983年将中国水墨画与剪纸动画集于一身的水墨剪纸动画《鹬蚌相争》也颇具特色。此外,动画短片中的《三个和尚》(1980),《九色鹿》(1981),《蝴蝶泉》(1983),《女娲补天》(1985)等影片,在民族风格的探索方面都有突出的尝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50年的时间里中国生产了五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1964)、《哪吒闹海》(1979)、《金猴降妖》(1985)、《天书奇谭》(1983)、《宝莲灯》(1999)。这五部动画长片都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有所努力。其中《宝莲灯》成为中国民族动画向商业动画的转型之作。

中国动画电影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屡获国际大奖。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在瑞士第41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震惊世界,获得短片银帆奖。该片在第三届萨格雷布国际动画电影节再获一等奖(1978)。另一部水墨动画片《牧笛》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1979)。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获伦敦第22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78),被英报刊称作“1978年在伦敦电影节上最轰动最活泼的电影”。此外,《三个和尚》获丹麦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鹬蚌相争》获第34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迄今为止,中国动画电影共获得60多个国际奖项,几乎都是在世界艺术电影节角逐中赢得的殊荣。

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本质上既是艺术的、商业的,也是意识形态的。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因对其属性不同方面的强调,而呈现出不同的动画电影形态。世界两大动画电影王国——美国和日本,一直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运作,形成了成熟的商业动画电影文化。欧洲与加拿大强调动画电影的艺术探索,形成了艺术动画电影中极具自由精神的一支,而中国与前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发展了非商业化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动画电影风格。但近一个世纪的世界动画电影史已经显示,动画电影呈现出商业动画与艺术动画的分野,以美国、日本为主体的商业动画席卷全球的现象并非偶然。一般而言,每个国家电影生产的主体都是通过商业渠道发行,主流动画电影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依靠商业价值来体现,这是由动画电影艺术、商业、意识形态的属性所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动画一直停留在小规模的手工制作阶段,主要寻求动画电影艺术上(主要是美术风格)的突破,呈现艺术动画的发展模式。80年代以后,中国动画片开始商业转型。动画片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整体质量仍然不高,还没有出现能真正与世界一流动画片相抗衡的精品。同时,由于中国动画片一直被定位于“为儿童服务”,强调动画片是儿童的专利,是对儿童教育的工具。这种教育主义、工具论的观念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并且,造成动画理论一直未被纳入主流电影理论领域进行研究,而成为儿童文学研究的一部分。由于儿童文学研究者对电影媒介的陌生,对动画片的研究停留于分析其思想内容与教育意义。因此,迄今为止,中国动画片理论研究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