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原县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

2002-01-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我上中学时,看见你们就是那几本书;大学毕业后回来工作几年了,看见你们还是那几本书,很难找到一本新东西!”这是一个当地人对宁夏海原县图书馆负责人说的一段话。

海原县是个有名的贫困县。对此,记者早有了解。但是,当记者走进这个县的图书馆采访时,其贫困程度还是超出了记者原来的印象:图书馆是一幢低矮的3层小楼,总建筑面积才650平方米,还把一层租给他人经营以换取一点可怜的业务经费。只见图书馆的大门已相当破旧,牌匾下面的水泥已成片脱落,里面的砖头一个个探出头来,再经雨水冲刷,砖头已酥朽得脱了形。

记者走进冷冷清清的报刊阅览室,只见到一两名读者。报架上摆着的20种报纸、200种期刊几乎都是小报小刊,且多是少儿类读物。也许是翻阅的人过多,几乎所有期刊的边角都卷了起来。几年前的旧报刊仍被摆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其中最早的是1992年的。走上二楼、三楼本来就很窄小的藏书室,只见一些书架仍是空的,许多书上已落下一层灰尘,显然是许久无人动过了。粗粗浏览一下,书架上摆放的多是难以调动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旧书,其中的教材和专业性很强的书籍又占有较大比例。

已在这个图书馆当了十几年馆长的李秋霞告诉记者,海原县图书馆是1979年开始创建、1983年才开馆的。现在馆藏图书仅有4.2万册,且多是建馆初期买的。1986年以后就很少买书了,1990年后就基本再未买书。庆祝建党70周年时,馆里下了很大决心,才花500元买了一套《光辉的历程》。这是他们多年来添置的唯一的“大件”,所以馆里的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现在馆里所藏图书都是十几年前的旧书,其中多数已变成“死书”,对读者毫无吸引力。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由于借阅的人太多,早就翻烂了、翻没了。现在只剩下一套《西游记》,还是缺页的。近几年,图书馆办出去的借阅证仅有110个,但有人一两年也不来借阅一本书。目前图书馆每天借出去的图书仅两三本而已,有时一天只借出去一本书。李秋霞馆长告诉记者,现在就是阅览室还有点吸引力。

由于长期不买书,图书馆的采编室无事可干,只能靠装订旧报刊过日子。

现在,县财政只给图书馆发工资并不发业务经费。图书馆所办出的阅览室借阅证每证是10元,图书借阅证每证是6元,两证每年总共收入也只有1000多元。县财政并不划拨购书经费,只是在每年10月由图书馆向县政府打报告,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批,才拨付少量的订报经费。

由于缺少经费,图书馆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甚至连一张纸都要省着用。图书馆的办公室用的是县商业局20世纪60年代末建成、后来搬走留下的旧土坯房,遇到雨天就漏雨。其中有的土墙墙基都酥了,已经变成危房,但他们还得在里面办公。图书馆和办公室都不通暖气,只能靠烧煤取暖。为了省点煤钱,少烧几个炉子,每到冬季,他们便把所有的人都集中到一间房内办公。图书馆原本准备办一个老年人阅览室,但因为一无场地,二无钱买书订报,至今无法实施。

李秋霞馆长告诉记者,图书馆最好过的时光是1987年,那时他们订了400多种报刊,中央大报和各省省报都有,图书馆也很红火。可不久,报刊就越订越少了。

那么,海原县图书馆现在需要多少业务经费?李秋霞充满向往地说:“每年只要给我们2万元购书费、5万元订报刊费,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应该说,这个希望并不高。但就是这样的愿望,海原县政府也很难满足。因为这个有38万人口的贫困县,每年的财政收入尚未超过1000万元。近两年连年受灾,财政收入仅800多万元,要靠财政补贴过日子。除了保工资,就再也挤不出钱来了。近两年,县政府批给他们订阅报刊的费用达到1.5万元,这比前些年已经有所增加。对此,图书馆的人已经很感激了,他们甚至不再有别的奢望了。

看来,靠海原县自己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改变海原县图书馆的面貌。

这块文化贫瘠的土壤,是多么渴望文化乳汁的滋润!

海原县渴望文化扶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