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纵横五大洲

2002-01-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志伟 我有话说

8年,在100多年的世界铸管工业史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然而,就在这短暂的一瞬间,一家地处中国太行山麓的小钢厂,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铸管企业40年走过的路,根本改变了世界铸管市场的竞争格局。其开发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离心球墨铸铁管,在市场上供不应求,40%出口到五大洲4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2001年元月,有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国内著名铸造专家参加的技术论证会一致认为:新兴铸管公司综合技术实力、生产规模已经跻身世界“铸管三强”。

新兴铸管公司成功的奥秘何在?

在边缘产业中另辟蹊径

站在世界经济的高度,年产500万吨钢以上才称得上钢铁企业的“经济规模”;新兴铸管公司从年设计能力只有10万吨钢的情况下着手改造到30万吨后还有多少发展的空间?走钢铁外延扩张,处在周边首钢、邯钢等多家百万吨级钢铁巨人的包围之中,即使发展到100万吨,在国内也是小字辈,路在何方?这是1988年新兴铸管公司的决策者们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选择了“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道路,下决心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三年的市场调研,国外几家大铸管公司的发展史启发了他们。铸管产品属于铸造行业,产品的“就近开荒”在资源上可以共享,但它的投入产出比大大优于钢铁。

作为传统灰铁管的替代产品,离心球墨铸铁管在国外被广泛用于输水、输气工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国内刚刚起步,而且大多依赖进口,市场前景广阔。

在钢铁和机械的边缘产业中另辟蹊径!1991年,公司负责人范英俊向全体职工宣布了“依托钢铁、发展铸管,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

此时,国内先期斥巨资引进的几家铸管厂正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房地产等行业又炒得热火朝天,钢铁市场也方兴未艾,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可谓逆风而行,范英俊及其同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采取不争论的方法,引导大家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

1993年4月21日,凝聚着新兴铸管公司8000职工3年心血、汗水和希望的铸管生产线一次热试车成功。在国外技术封锁中艰难成长起来的新兴铸管公司,开始向“跻身世界铸管三强”的目标奋进。

让新老产业比翼双飞

国内外有不少企业,因为新产业的发展和培育需要资金,便从原有产业中大量“抽血”,结果使原有产业因为“失血”而休克,新产业也因为“造血”能力未形成难以发展。不得已,许多企业“饮鸩止渴”——或超越自己的偿还能力大规模贷款,等待资不抵债的厄运,或引外资控股,拱手让出企业控制权。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新兴铸管公司的产品结构调整如何避免这一命运?

在解决钢铁与铸管的矛盾上,新兴铸管公司很快确定了一个完全立足于自身、依靠自我积累实施滚动发展的策略:铸管依靠钢铁发展,钢铁依靠铸管生存;结构调整依托钢铁效益的巩固和提高,钢铁的效益与效率决定机构调整的速度。

这是一个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策略。

几年来,钢铁内涵发展、挖潜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主要装备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加强管理,钢铁产量从1992年的30万吨,提高到了现在的85万吨,多项经济技术指标排在冶金行业的前列。积累资金10多亿元,为产品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结构调整中,由于创造性地处理了铸管与钢铁的发展关系,新兴铸管公司不仅避免了结构调整的效益“低谷”,而且实现了钢铁铸管两大支柱产业的比翼双飞。

占领世界铸管技术的最高峰

1999年11月26日,“国内首次使用国产口径2米、长8米球墨铸铁管工程获得成功新闻发布会”在太原隆重举行,新兴铸管公司自行开发研制的特大口径离心球墨铸铁管首次安装、注水试压一次成功,结束了中国大口径输水管线依赖进口的历史。

特大口径铸管的铸造技术是世界铸管技术的最高峰。1998年,世界两大铸管巨头之一日本久保田用的是树脂砂工艺,最大口径2米、长5米;法国木松桥用的是涂料法工艺,最大口径1.6米、长6米。

范英俊想,如果我们把口径最大、长度最长并采用涂料法生产工艺三种优势结合起来,就可以占领世界铸管技术的最高峰,开发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1998年,新兴铸管公司开始向世界特大口径铸管生产技术高峰发起新的冲锋。

在范英俊的亲自主持下,经过近一年的攻关,新兴铸管公司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世界上最大的离心机终于开始制造。

1999年元月,一支代表着当今世界铸管领先水平的DN2000×8000特大口径铸管在新兴铸管公司邯郸工业区诞生了。

人们情不自禁地说:这真是一根民族志气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