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学术点燃生命之光

2002-01-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肖海鹰 我有话说

1月10日凌晨,被国内外人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教授,永久地沉睡了。围绕在他床边的亲属和学生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静静地凝望着。他们知道,这位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已埋头工作了80年的百岁老人,太需要一次安静的休息了。可就在沉睡前,老人还在喃喃自语:“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2001年7月,钟先生患重病住进北京友谊医院开始,曾多次陷入昏迷,亲属怕他再挺不过这次难关了,急切地呼唤却无济于事。可当学生在耳旁请教学术问题时,他就会奇迹般苏醒过来,滔滔不绝地谈起来。这并不奇怪,学术是钟敬文一生的精神支柱。

钟敬文先生去世时,仍指导着12名博士生。临终前4天,他还把学生叫到医院,亲自授课。对学生要发表的文章,钟先生会逐字逐句修改斟酌。他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再好,也是“一枝红杏”,学生们的文章都好了才是“春色满园”。钟敬文用生命的休止符,为“百岁教师”的称号写上了最后辉煌的一笔。

临终前的傍晚,新世界出版社的编辑送来了刚刚印刷出来的他的新著《婪尾集》。钟先生的情绪又振奋起来,在扉页上签名准备送给朋友。1997年以来,钟先生已经出版了12本著作,并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史》研究,提出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新学说,给民俗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在钟敬文先生去世前两天,主动把一个学生叫到医院,询问他主持编纂的《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的出版情况,并再三叮嘱书价不要定高了,要让学生买得起。可以把他的序言送到《光明日报》,做一下宣传。这位世纪老人在不忘总结本世纪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同时,提醒学生们要研究世界各国民俗学发展史。对到医院看望的朋友们,钟先生从来没有谈过个人问题,谈的都是学术的研究、学术的组织、学术的教育……在他身后,《苍海潮音》、《寻找鲁迅·鲁迅印象》等一批著作会陆续出版。

钟敬文先生堪称“知识分子中的稀有金属”,为学术燃烧了全部的生命,也让生命闪耀出夺目的光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