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需求不足乃信用不足

经济访谈
2002-01-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茅于轼,1929年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现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研究员。

冒着风沙,记者如约来到茅于轼家。一进屋,满屋的书籍顿时隔绝了屋外的噪杂。伴着幽幽的兰香,记者和茅教授谈起了需求和信用的问题。

记者: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已达7万亿元。存款这么多,而产品却卖不出去,怎样看这种需求不足现象?

茅于轼:从经济学原理来看,需求不足是个奇怪的现象,因为它与经济学的基本假定相冲突。经济学认为人是经济人,要追求物质消费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人们之所以不更多地消费,是因为生产不出来。然而生活中却出现了需求不足的问题。很难解释现实中人为什么不消费不投资。然而需求不足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的顽症。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技术性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市场不景气,生产出来的东西不能得到消费。

记者:消费不足是需求不足的一个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投资不足所导致的需求不足。那么投资是怎样作用于总需求的呢?

茅于轼:比如租房和买房,虽然都是住房,但差别却非常大。租房是消费,而买房是将长期消费变成了投资,买房是大投资,也就是大需求。租房一个月只花几百几千块钱,而投资买房一次就要花几十上百万。所以投资从根本上决定了总需求。我们国家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政府在进行投资,这是有效的,但不能长久地用这一招。所以需要启动民间投资。投资是一个关于现在和将来做交易的契约,一个长期合同如果没有信用,就不可能实现。同时,投资的本质是借贷,可目前,因为信用问题的制约,银行不愿向民间中小企业贷款,这样,大笔资金就只能在银行里沉淀下来。这是当今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再说企业之间。企业之间要靠交换才能运转,但现在不仅有假冒伪劣,还有不能按期交货,尤其是收了货不付款,或者收了款不付货等问题,市场信用水平很低,导致许多企业只敢和老客户打交道,对新市场、新伙伴,因为信用风险大而不敢接触。这样交易对象的选择范围缩小,交易的最佳选择机会可能被丢失,资源配置的优化效果就难以实现。信用不足还同时造成交易费用上升、交易周期延长,由此使交易本身的效率降低。

经济社会中到处都需要资金,可信用不足阻碍了资金的流动,这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最根本的问题。因此,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信用不足,是信用阻碍了消费的启动和投资的扩大。

记者:我国的信用情况到了什么程度?

茅于轼:在一个信用好的社会中,大家都能享受到信用好的益处。而在一个信用不良的社会中,别人的信用不好,我一个人讲信用岂不吃了亏?所以有一种趋势,如果别人坏自己也要坏,恶性循环,最后整个社会的信用必然会垮掉。但事实上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垮,那是因为有许多人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破坏做人的原则,最起码的信用还存在。我们要珍惜这基本的信用。

在现在的社会中,一方面人们不顾一切地追求利益,破坏了信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大家又开始认识到信用的重要,呼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政府在这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政府部门要以身作则地规范运作,要把提高自己的公信力看成至高无上的原则。对好的信用行为进行扶持和鼓励,使其发展,对不讲信用的行为要进行打击、抑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同时要开展全社会的自我教育,逐渐建立起一个合作、可靠、负责任的信用社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