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校园“搬”上网

2002-01-16 来源:光明日报 曹宪忠 我有话说

校园网的建设使大学生在宿舍里就可以方便地上网周宇超摄


2001年11月10日是2002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的第一天。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名现场,两支报名队伍以完全不同的速度向前移动:一支是已经在人民大学网站上提交了资料的报名者,他们只需照相、交费、确认就办好了报名手续;另一支是没有在网上报名的人,他们要先查阅招生目录、交验证件,然后再重复以上程序,才能办好报名手续。网上报名的队伍迅速向前移动,而现场报名的队伍好长时间才向前移动一步。此时身临其境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校园网的好处。

我国校园网建设最早始于1993年。当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开始建设自己的校园网,主要是将校园内的各种计算机设备联网,实现校园内部的信息共享。

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开通,并与Internet互联,成为中国第一个运行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当时该网络只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5座城市的6所大学。

1993年到1995年,我国校园网处于起步阶段。期间,建设校园网的学校还比较少,主要从事一些基础性网络平台的搭建工作。1995年8月,“水木清华”开通,成为内地第一个BBS站点。

1996年,校园网建设进入发展期,建设校园网的学校明显增多。不过这时校园网建设主要还是建设网络平台,目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和老师接入互联网,网络内容及应用也比较少。1998、1999年间,校园网开始建设网络管理与信息平台,包括网络管理/计费/安全平台、综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网络应用明显增多。

2000年,商业网站的热潮带动了校园网的发展。校园网建设不仅包含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建设、网站和网页的建设,也开始关注网络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系统,如远程教育系统、多媒体点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电子图书馆系统等,即不再是将学校“接入”网络,而是尽可能地将学校的运作“搬到”网上来,实现校园教学、科研、后勤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

其他国家一般是先有学校建设的局域网,再实现学校之间的联网。而CERNET开通时,国内许多学校还没有建设校园网,是CERNET直接引导和推动了校园网建设。到目前为止,CERNET已经通达内地的160个城市,联网的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达900多个,联网主机120万台,网络用户800多万,成为国内仅次于ChinaNet的第二大互联网络。

校园网的特点决定校园网在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校园网建设不仅将学校与互联网连接,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上网的机会,同时它也为开展网络研究提供了空间。在CERNET上,未来数字生活的许多应用,如远程教育、视频点播之类的服务非常多,而这些服务在商业网络上还不多见。校园网在技术上先行一步,能够为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试验环境,可以积累经验,提供成熟技术,为未来的网络建设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网也在催生未来的“数字生活”。

本文开头提到的场面仅仅是校园网应用的一个小侧面,类似的应用在其他高校也不断出现:在清华,学生可以在网上注册、交费以及购物;在北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借书、下载电子书、看学校的各种公告;在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只要在键盘上敲击个编号,就能安排好自己一学期的课程;在校园网建设更好的学校,持有校园一卡通的同学,只要用一张卡就可以在食堂吃饭、在银行取钱、在图书馆借书……不难发现,随着校园网应用的不断深化,“数字校园”将真正走进老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