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育绿色明珠

2002-01-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在全国第五次环保大会召开之际,从国家环保总局传出喜讯,又有49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通过考核,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加上2000年命名的33个示范区,6年来全国共建成生态示范区82个。这些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建设的,已步入经济、社会、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典范,犹如一颗颗明珠,在山川原野熠熠生辉。

生态工程富了农民强了内黄

河南省内黄县位于黄河故道,境内流沙遍地,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冬春两季大风起沙,黄沙漫天。农民靠天吃饭,生活艰辛,到1996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050元。

1997年内黄开始了生态示范区建设,县里从自然、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现状出发,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施农业生态工程,形成了林果、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三足鼎立”之势,并拉长了农业生产链条,加大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现在内黄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996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5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51.5%。

在5年的时间里,内黄人民治理荒沙碱地,修农田水利搞节水灌溉,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已经建成15个优质粮食生产基地、9个良种繁育基地、7个优质蔬菜生产及加工基地、6个畜牧养殖基地。按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农田的秸秆一部分堆肥还田,一部分被氨化后作为养畜饲料,过腹后还田。全县化肥的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大幅度下降。在此基础上,全县大搞城乡建设和城镇环境保护,优化生存空间。如今的内黄县绿色多了,天空明亮了,环境整洁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猪—沼—果”保住了宁都“不迁都”

江西省宁都县是有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主要位于赣中南低山与丘陵区,素有“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前些年,宁都曾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县,生态破坏严重,曾经有过“宁都要迁都”的警示。

1997年宁都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后,全县围绕生态农业做文章,全力开展绿色生态、农村能源开发、有机食品开发等几大建设。他们实施了“猪—沼—果”模式的沼气生态农业工程,建立了以脐橙、茶叶、白莲、香菇、小竹笋等特色产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目前全县建沼气池4万个,为农业提供1000万担有机肥(沼液),节柴12亿公斤。有了沼气池,农民不再砍柴破坏植被,水土保持工程成效显著;果蔬有了沼渣做肥料,品质大大提高;为沼气池供粪而饲养的猪、鸡等,又为农民直接增加了收入。2000年全县生猪出栏31.8万头,黄鸡出笼1480万羽,鱼类出塘1.5万吨。全县发展果园23.7万亩,封山育林4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1%;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56万亩,退化土地治理率达6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宁都要迁都”已成为历史。

改善环境让“中国竹乡”名扬四海

浙江安吉县地处天目山北麓,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全县有竹林100万亩,被誉为“中国竹乡”。改革开放后,安吉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提高。但是一些污染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安吉人民的母亲河——西苕溪干流水质严重恶化,长年处于五类或劣于五类,全县的经济发展也很难再上台阶。

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全县从工业污染治理抓起,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关闭治理近100家污染企业,同时积极实施“绿色工程”,变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全县建成了100万亩生态公益林,对2511株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完成了中国最大的竹种基因库——安吉竹种园建设工程,现有竹种320余种。对茶中极品白茶在保护的同时,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建设生产基地,现已发展白茶种植面积3500亩。在不断扩大竹林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竹产业,对竹子的开发、加工,从竹笋、竹梢、竹叶、竹根、竹鞭达到了全方位,竹产品达到了六大系列500余种,年产值达到26亿元。目前安吉的竹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漂洋过海年创外汇1000万美元。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国内外的旅游者,2000年该县成功举办了中国竹文化生态旅游节、中国安吉白茶节,接待国内外游客10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