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冷一热话楼兰

2002-01-17 来源:光明日报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孟凡人教授 主持人:本报记者 我有话说


楼兰研究:“冷”在心头

主持人:在人们心中,“楼兰”是凄美、神秘的代名词,在巨大悬念的诱惑下,楼兰探谜的热潮不断高涨。我想,公众一定也很想了解,目前学术界在楼兰研究方面的现状。

孟凡人:尽管社会上“楼兰热”不断升温,但遗憾的是,在国内学术领域,楼兰研究实际上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近20年来我们没有在楼兰地区开展考古工作,故此研究很难有所突破。

我国的楼兰考古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黄文弼等中国学者在楼兰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举世瞩目。但此后受国内长期战乱等因素的影响,楼兰研究长期处于低迷状态。20世纪80年代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楼兰地区进行了一些考古发掘工作;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罗布泊地区还组织过几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使国内楼兰研究渐有起色。但其后至今的20年里,由于楼兰考古工作几乎停顿下来,新资料十分匮乏,致使我们的楼兰研究如今基本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楼兰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又提出构筑“楼兰学”问题。众所周知,由于斯文赫定、斯坦因和橘瑞超等人曾大肆盗掘楼兰地区遗址和墓葬,使得欧洲和日本的学者掌握了大量楼兰资料。因此,他们的楼兰研究起步早、持续研究的时间长、论著多,总体研究水平较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外学者甚至提出“楼兰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说法。对此,我们不能苟同。实际上,我国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困难的条件下,将楼兰考古学与诸相关学科密切结合,对楼兰课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的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在国际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

主持人:楼兰考古工作为什么停顿下来了呢?

孟凡人:主要是经费和遗址保护问题。由于楼兰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由多学科组成的考古队进入该地区需要很多技术和物资装备,资金投入较大。此外,对遗址进行发掘还必须考虑之后的保护,而这部分投入又要比发掘大得多。当然,还有一些互相扯皮的人为因素。以上三者,构成了目前楼兰考古工作的主要“瓶颈”。

由于楼兰考古长期陷于停顿,所以我国从事楼兰研究的学者对目前国内外的“楼兰热”,大有隔岸观火、冷在心头之感。不过这种“冷”乃是学者们积薪待燃,是欲为而不能为的一种极不甘心的无奈。

楼兰考古:刻不容缓

主持人:我们知道,“敦煌热”已经令敦煌文物保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楼兰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孟凡人:的确是这样。也正因为如此,重启楼兰考古已刻不容缓。

和敦煌类似,随着“楼兰热”升温,楼兰旅游也已兴起,时常有人自发或在旅行社组织下,进入楼兰地区。由于遗址范围大难以监护,有些人在遗址内随意蹬踏、乱扔废弃物,对楼兰地区遗址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有的已造成破坏。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一些开发活动在客观上也对楼兰地区遗址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些都增加了楼兰遗址保护工作的难度。

另外,楼兰地区的文物盗掘活动也日益猖獗。据2000年冬季进入楼兰地区的记者反映,他们在晚上曾看到盗掘者的汽车灯光彻夜不息,并目睹载有盗掘文物的汽车开出楼兰地区。目前,仅从已知的部分盗掘案例来看,其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令人震惊。

“楼兰热”还吸引了一些国内外学者以各种名目进入楼兰地区。其中有的学者到楼兰后,借势炒作,随意发表没有任何学术根据的言论,误导公众,负面影响较大。如此看来,考古工作者如果不能尽快进入楼兰地区开展工作,必然给这些人以可趁之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楼兰考古也是纯洁楼兰胜地、净化楼兰学术舞台的当务之急。

热炒楼兰:虚火浮躁

主持人:目前,市面上关于楼兰的图书很多,它们观点各异,但大多宣称自己有“惊人的”新发现。这似乎同您前面提到的国内楼兰学术研究的状况反差很大。

孟凡人:我认为,有关楼兰的图书目前大致有几类:一种属于学术著作,其数量并不多;一种是学者写的普及读物,数量也有限;一种是小说家的创作,这同楼兰研究的关系不大;一种是炒作出的猎奇性的图书,这一类书中的问题很多。它们往往以解“谜”为卖点,但它们所说的“谜”同学术之谜是不同的,很多“谜”是炒作出来的,有的是依托科学未解之谜虚构的,有的则纯属子虚乌有。

主持人:在不少书店,我注意到,如您所说的一些猎奇性图书是归于“考古类”之下的。

孟凡人:所以这类书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必须靠证据说话而不能假设。当然,在论据确凿的基础上,做一定的推论是可以的,但必须合乎逻辑。但目前有些书中所说的,完全是毫无根据的瞎编。比如有一本书中说,楼兰人的祖先到美洲转了一圈,又说楼兰人的祖先是殷人,在楼兰发现了甲骨文、楔形文字等等。其核心的论据都是捏造的,一点根据都没有,跟考古学更是根本不沾边。这样的书对读者造成的毒害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媒体上关于楼兰的很多报道是不正确的。其实,远不仅限于楼兰问题,很多考古方面的报道都不太准确,有的是因为资料不是从专家那里得来的,有的则是因为违背了考古学的规律。比如,对于考古发掘的电视直播,我认为不宜多搞。尤其是在直播中立刻让被邀请的专家作出结论,是不可取的。考古学自有其规律性和规范,即便是专家,也只有在掌握所有发掘材料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后,才有可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看法。在电视直播的情况下,专家临时作出的判断往往存在一定问题。所以,我主张,对于重要考古发掘还是以录播为好。

楼兰之谜:如何破解

主持人:面对各式各样的楼兰“解谜”、“解密”书,我有一种感觉,仿佛谜越解越多,越解越玄。

孟凡人:其实,楼兰之谜主要是两类:史学之谜和地学之谜。之所以为“谜”,主要是因为关于楼兰的正史记载比较简略,目前已出土的简牍文书多有残缺,已不是当时完整的官方档案。楼兰简牍文书大多出自“垃圾坑”,也就是说,其当时就是被废弃的。另外,楼兰城在从曹魏到前凉的100多年间,朝代更替频繁,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也比较大。通过考古发掘是否还可能发现更多的简牍呢?我认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难。因为当初斯坦因发掘的就是楼兰城的中心区,也就是衙署所在地,官方档案应该主要保存在那里。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上述已有的资料,迅速解开许多与楼兰有关的史学之谜,是不现实的。

地学之谜,主要指罗布泊是否游移以及迄今未明的有关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的情况。

主持人:对于人们最关注的楼兰城的废弃原因,您是怎样看的呢?

孟凡人: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比较主要的意见。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河流改道、气候变化使这里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致使古城荒废。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说法。在西域,的确有因为自然原因而荒废的古城,但却不适用楼兰和尼雅两处遗址。因为据文献记载,楼兰城荒废以后,那里仍然有水。而罗布泊的干涸更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包括楼兰在内的西域古城被废弃,社会、政治原因是主导因素。

先说楼兰城。从魏晋时期开始,中央在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西域长史就设在楼兰城。当时楼兰城的居民、屯田者和驻军均以汉人为主。公元376年,前秦灭前凉后,西域长史机构也随之撤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楼兰城处于无政府状态,导致其交通枢纽的作用不断减弱,商业凋敝,遂失去了赖以繁荣的基础。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汉族劳动力的撤走、农业生产停顿,又使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缺少了大量汉族劳动力整修和维护河渠,在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必然造成渠道淤埋、河流改道,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使仍留在楼兰城的少数从事游牧的当地民族也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最终楼兰只能走向荒废。

再看尼雅。到过尼雅的人都知道,尼雅的很多遗址看上去就像人刚刚撤走一样。这说明,它的废弃具有突然性。如果是河流萎缩造成的,应该是渐进的。也有人认为是地震或传染病造成的,但尚缺乏有力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尼雅,而且其东西比邻的一些古城,也大多在同一时期先后被废弃了。有的学者指出,这是由苏毗人劫掠造成的。苏毗人是当地南部山区的游牧民族。在尼雅出土的卢文简牍中频繁出现苏毗人对从若羌到于阗一带很多城邦进行袭击和劫掠的记载,而重点就是尼雅。我认为,尼雅等地的废弃,很可能与其入侵劫掠有一定关系。

总之,破解楼兰之谜,还需要大量的考古工作提供新的有力证据,并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才有望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编后在谈话中,孟凡人研究员多次言及,很少有专家写关于楼兰研究的普及性读物。的确,在国内的学术界,专家不写普及读物的“传统”似乎由来已久。我们真心地希望,活跃在各领域的专家们在撰写学术专著的同时,能将普及性读物作为研究的“副产品”奉献给公众,进而让一流专家写通俗读物能够成为学界的风气,用更多大众精品读物,将那些伪科学、伪学术之作彻底驱逐出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