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让名师上讲台

新闻聚焦
2002-01-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中科院院士顾秉林是清华大学教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普通物理课。当了副校长以后,仍然不离本科讲台。在清华,院士、名教授上讲台的还有不少。日前,记者对顾秉林院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主管清华教学的校领导,您怎样看待不少教授、副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的问题?

顾: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中外大学都存在的问题。在国外大学,不承担教学任务便不能当教授,他们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职责。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期间,同时在欧洲做科学实验。他总要在上课前飞回美国,讲完课,再飞回欧洲。

中国的大学教授不愿讲课原因有三:认识问题、政策问题和机制问题。业务好的教师本能地喜欢在科研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给本科生讲课是“输出”,而做科研,成绩是自己的,是“输入”。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看,科研成果不论是论文还是实物都显而易见,评定起来容易量化,容易操作。教学效果却很难量化。于是,在高校的职称聘任及各类考核中,教学虽然算工作量,但业务水平主要还是看科研。有这样的政策导向和晋升机制,就难免使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另外,对于应用类学科,科研项目及其成果还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这更是教学所不能相比的。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教师队伍应按岗位职责分为几个系列,不同系列有不同的政策和机制。而我们现在是一样看待,这就难免出偏颇。

记者:同样的公式、定理,由名师教授讲与普通教师讲有何不同?请谈谈您的切身体会

顾:同样的公式、定理,不同的教师对其理解的深刻程度是不一样的。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见到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他不善言谈,但学生非常爱听他的课。因为他的课,总有一些是根据自己研究经验得出的思考点,使学生知道这个领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名师、教授往往可以揭示基础课中的公式、定理与自己的科研工作乃至世界最新科技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不仅了解这些知识的过去,而且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

记者:在清华,像您这样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院士、教授有多少?

顾:清华每学期开1800-1900门课,其中近80%由教授、副教授上。教授平均每人每学年任课1.4门。清华有47名院士,65岁以下的14位,直接给本科生上课的26位,也就是说一批七旬左右的院士仍站在讲台上。

记者:清华为什么能使那么多名师、教授上讲台呢?

顾:名师、教授上讲台在清华有传统。但其他学校遇到的问题清华也存在。我们虽然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力度还不够,这使一些教授往往在教学方面投入不足。为此,我们将出台一套力度很大的改革方案。新方案将现有的教师队伍分为教授系列、研究员系列和讲师系列。教授系列是大学中基本的、最重要的队伍。进入这个系列的是教学和科研都优秀的人。因为不搞科研,教学也难上水平。工作量比例大致为:40%授课、40%科研、20%公共服务(行政、公益等)。研究员系列以科研为主,对教学不做职责要求,但只有少数国家(或部委)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专职科研单位设正研究员,大部分研究员系列的人由博士后等流动编制组成。在待遇方面,进入教授系列的,可享受由学校提供的津贴,以保证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而研究员系列,则主要靠自己去争取课题经费。讲师系列以讲课为主,科研不作为其职责要求。校人事处研究了国外“终身职位”制度,吸取其积极因素,去掉其消极部分,准备在清华设置“长久职位”。教授系列中做到副教授就有可能得到“长久职位”,而研究员系列和讲师系列只有少量正研究员和高级讲师才可能得到这种职位。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授系列中来。这套方案正由教代会做最后的完善,下学期有望实行。

记者:名师教授上讲台固然能使学生受益,但没有高级职称、没有成名的教师也需要有实践机会才能成长,清华怎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顾:名师要上讲台,但上讲台的不一定现在就都得是名师,要选那些有希望成为名师的好苗子上讲台。我校物理系自1926年成立以来,培养了75位院士,他们经常向我建议:要请名师上讲台,说当初都是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这些名师授课。可仔细想一下,那些名师当初给他们上课时也就二三十岁。所以,我认为除了名师以外,还应把那些有希望成为教授、名师的优秀青年教师推上讲台。按照新的方案,清华将把年轻人首先放在助理研究员的位置,然后从这批人中挑选科研搞得好、表达能力强的人进入教授系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