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保护

2002-01-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燕琦 我有话说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于近期启动,主要任务是面向全国各个民族与特色区域进行文化遗产的考察和记录其资料等工作,准备采用文字、摄影、电视等方式记录,并陆续将其制作成电视片播映或编辑成图书出版。全国及各地民间文艺家协会的5000余名会员将参与这一工程。这是目前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最大规模的系统考察。

目前国际上文化遗产的概念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于2000年正式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工艺与传统民间文学。中国已经有长城、故宫等2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在全世界排名第三,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目前只有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艺术形式——昆曲这一个项目被列入该名录。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乔晓光认为,由于历史文化悠久与多民族等因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道具、服饰制作工艺;民族、民间舞蹈、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各种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手工艺,如织染、刺绣、雕刻、陶艺、剪纸、年画等等。

改革开放为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活力,通过在国内外举办展览的形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文化遗产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冲击。

考察活动组织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向记者介绍说,此前天津文化界曾因旧城拆迁改造组织过几次大规模的文化遗产考察活动,各界有识之士早已自觉地投入了考察和记录现存文化遗产的工作,并获得了丰硕成果。冯骥才说,我国目前虽然有《文物保护法》,但是还没有《文化保护法》,如果举建筑为例,现在只有皇家、宗教等建筑属于文物保护范畴,而大量历史名城与历史街区的民居建筑则都不属于文物保护的范畴,全国城乡正处于加快发展时期,许多同样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建筑群都面临着急剧消亡的厄运。许多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已然断脉,比如云南纳西族民间乐手相继谢世,将使得纳西古乐面临绝续之虞。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对于文化遗产,抢救是第一位的。尽快制定相关法规更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日渐珍稀的文化遗产正在日益经受着侵蚀、削弱,亟待加大抢救和保护的力度,对此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投入。文化遗产今后应向文化产业转化,一旦形成品牌效应,将推动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这将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