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影“蛊惑”的警示

2002-01-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邹强 我有话说

日前,印度新德里警方在一次行动中,以涉嫌绑架罪拘捕了两名青少年。一个是16岁的马诺吉,一个是17岁的拉姆。两人供认,他们绑架了老板的儿子,想敲老板一笔钱,以作为去巴基斯坦旅行的路费。警察问他们去巴基斯坦做什么,两人的回答不禁令人吃惊:他们要去刺杀巴基斯坦领导人。

两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此念头,实在令人瞠目。在警方的询问下,马诺吉和拉姆说,他们是受印度最近上映的两部惊险片《加达尔》(音译)和《克什米尔行动》的“感召”,才决定去巴基斯坦完成这一“崇高而神圣使命”的。

据悉,两部影片是印度电影基地“宝莱坞”的最新作品,其中不乏对邻国巴基斯坦的敌视情绪。马诺吉和拉姆看后,激起了心中的“爱国热情”,加之两人一直对去年12月13日印度议会遭恐怖袭击感到愤慨,认为背后有“巴基斯坦的黑手”,才突发狂想,要以“个人英雄主义式”的举动,寻机暗杀巴领导人。

这起未发生的悲剧,使人们对电影的负面效应产生了强烈质疑。印度“宝莱坞”和巴基斯坦“劳莱坞”制作的不少影片,都以针锋相对的形式影射对方,煽起民众对邻国的不满和敌视。虽说印巴50多年不睦的根本原因是克什米尔问题,但一些社会问题专家早就指出,两国在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形态上的敌视和对立,对双方关系的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为印度国人所喜爱。印度的“宝莱坞”更因其宏大的规模和特有的表现手法,成为继美国“好莱坞”之后的又一“电影王国”。但近年来,“宝莱坞”对“好莱坞”亦步亦趋,暴力血腥镜头和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内容充斥银屏,这不仅给国内青少年造成消极影响,也为印巴关系平添了一道阴影。特别是近来南亚反恐怖斗争正紧张而微妙地进行,一些人在个别电影的“蛊惑”下,竟寻求以恐怖手段刺杀别国领导人,不由令人深思。

此间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印巴在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同时,应该大力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消弭在文化形态上的歧见和敌视,倡导有利于印巴双方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这才能为两国长久和睦相处奠定深厚的根基。(本报伊斯兰堡1月2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