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篷车送科技进山乡

2002-01-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金振蓉 我有话说

安徽省地方文艺工作者利用科普大篷车开展文艺宣传活动。


“科技不再‘嫌贫爱富’,咱山里的娃娃也能像城里的娃娃一样,可以进科技馆了。”在云南永胜县,一位戴着老花镜,在大篷车的科技展板前又看又抄的老先生感慨地说。

白色的车身,醒目的大字,2年里,“科技大篷车”的身影已走过青藏的茫茫高原、新疆的戈壁荒漠、内蒙古的宽阔草原和中原的千里大地,它是“流动的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室”、“科普文艺宣传的表演舞台”、“传授科技知识的课堂”和“科普展览的展厅”。它走一路,将科技的种子播撒一路,已成为科普宣传最好的载体之一。

大篷车送来了党的温暖

2000年,中国科协首批研制了两辆科普大篷车,他们将10米长的大篷车布置成“流动的科技馆”。将那些只能在城市科技馆才能见到和触摸到的科技展品,如“天象仪”、“手摇发电”、“抓不住的金球”、“角动量魔术”、“雅各布天梯”等,精致地装载在大篷车上,配合40多块科技展板和各种科技图册,每到一处便将展品搬到车下,观众可以随意观看和触摸,还有科技人员在一旁讲解。前年,当这两辆大篷车首次在云南和安徽的农村露面时,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纷纷要求大篷车多多下乡来。

为适应群众的这种需求,2001年,财政部将此项目列为国家财政支持项目,并将在“十五”期间作为科普重点工作持续来抓。科普大篷车在原有I型的基础上,又研制出3种类型的科普大篷车,有装备着被称为“小小工程师”的机器人、电脑室的适合青少年的科普大篷车,有装备着田间农技检测设备、农村新型实用技术资料、适合广大农村使用的大篷车,还有适合在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地区的,装备有影视设备、多媒体电脑、并配有小型柴(汽)油发电机的大篷车,到今年底,将有十几辆这样的大篷车奔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科普大篷车”工作如今已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开展科普工作的有力举措,大篷车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普宣传的热潮。各地群众也向科协组织表达他们的心声:科普大篷车对渴望科学技术的山乡群众是“雪中送炭”,北京不但为落后地区群众送来了科普大篷车,更送来了党的温暖,送来了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关怀。

沿着红军足迹传播科技知识

当醒目的科普大篷车,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开到长江第一湾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时,群众以极大的热情迎接大篷车的到来。

随车的科技人员说:“当年,红军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的火种撒播到哪里,今天,我们也要以这种精神,为老区的人民传播科技的种子。”他们将展板一块块摆好,将科技资料分发给群众,又一遍遍为群众讲解,内容从“无限的宇宙”、“生命的由来”、“基因的蓝图”,到“环境与生存”、“农业与科技”、“迷信与贫穷”等科技知识,看着孩子们对各种科技展品爱不释手,他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小实验,为他们讲解其中的道理。

许多次,在农村热闹的集市上,科普大篷车在这种少则三五万人,多则十几万人的地方,尽展风采,群众在这里除了逛集市,采购物品,更有了看大篷车的内容,他们一传十、十传百,看展览、学知识、要资料,一个集市下来,常常要发出几万、几十万份科普资料,赶集回家,农民的背箩里,除了在集市上采购的良种、化肥等物品,另外就是多了科普大篷车队散发的科普资料。

在广大城乡弘扬科学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是新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科普大篷车宣传的重要内容。

科普大篷车每到一地,不仅给广大农民群众带去了实用技术和科学生活方法,而且利用科普宣传展板、科普展品和先进的传媒工具,向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宣传科学精神,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精神去思考、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大篷车每到一地便为群众播放《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影像片,在农民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他们说,看了这个片子,认清了封建迷信、伪科学的本质,增强了抵御各种歪理邪说的能力。

加强针对性,使得大篷车深受群众欢迎。大篷车有一件能猜出人的生肖的展品,每次都引得人们好生奇怪:它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属性?当科技人员用二进制编码原理揭示了其原理后,人们茅塞顿开:“科学算命”不就是这套把戏吗。摆弄着件件科技展品,听着科技人员的讲解,许多人不断发出感慨,多几辆大篷车开到农村来,多些人看到科技展览,听到科技讲解,农村信迷信的人肯定会减少很多。听着这些议论,站在一旁的科技人员感觉到肩负的责任,他们说,科普不怕远征难,作为工作人员,他们要让大篷车常下乡,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科技的恩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