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远不变是真情

2002-01-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献涛 我有话说

成立于1976年的北京液化气公司呼家楼供应站是个老典型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全国劳模”、“全国先进班组”在内的荣誉纷纷找上门来。到2001年底的时候,他们共获得了近30个市级以上荣誉称号。一个不足20人的基层单位,能够连续获得这么多荣誉称号,肯定不是偶然的。

一诺十四年

呼家楼站的第一任站长是方国政,“文革”中,他的父亲被打成黑帮。12岁起,方国政就到处流浪。可贵的是,苦难的经历反而造就了方国政宽容、真诚的性格。当上站长之后,方国政提出了一条“施政纲领”:“用站长的一颗爱心温暖全站职工的心,通过全站职工的爱心去温暖广大用户的心”。这句直白的话语成了大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站内十几位职工和管片内两万多居民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在呼家楼地区营造出了一片人际关系的绿洲。

方国政是个说话算数的人。1988年的一天,刚刚搬家到附近的盲人按摩师刘国强夫妇花了两个小时摸索到换气站,正在当班的方国政赶忙拉住刘师傅的手让他们坐下,写了张纸条让他收好,告诉刘师傅:“下次千万别自己来了,什么时候气用完了,打个电话,我们马上送到。”方国政这句承诺一下子坚持了14年。14年来,站长换了4任,职工轮了好几茬,可刘师傅家的液化气一天也没断过。现在负责照顾刘师傅的是青工小陈,不久前小陈趁着价钱合适,帮刘师傅买好了冬储大白菜。

方国政为呼家楼站开了一个高标准的“头”,他的许多做法成了后来大家行动的标准。他的几位继任者把这些好的做法归纳成条条框框,慢慢地形成了一整套以“真诚”为内核的制度。

群众看党员

液化气供应是个苦差事,要把沾满油污的空瓶挪来挪去,还要把重达30公斤的满瓶搬上搬下,十几位职工,每天要露天卖出600多瓶气。除了卖气,他们还要在方圆25平方公里的管片内随时登门送气、维修灶具,还要照顾附近十多位孤寡老人的衣食住行。

党员是当然的带头人。目前站上共有21名职工,其中8名是党员。呼家楼站的党员民主生活会非常有特色。党员孟庆林1996年初调进呼家楼站,4个月之后,他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五个党员坐在一起,互相提意见,脸红脖子粗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但又特别融洽。”

党员民主生活会不但谈生活,还立规矩。在去年的一次民主生活会上,8名党员共同划出了8块“党员责任区”,给自己立下了“各负其责”的规矩。规矩立下之后,每一位党员执行起来都毫不含糊。孟庆林晚上七点出发登门为用户修灶,正赶上狂风暴雨,十一点回到家时,浑身湿透,累得说不出话来。赵郁增的责任区在石景山,为了一个十多元钱的修理活,他早上九点从呼家楼出发,下了汽车倒地铁,下了地铁再倒汽车,直到下午四点才把这十几块钱挣回来。

党员们真带头,群众也真感动,大家主动向站长申请“责任区”,很快全站的服务范围就扩大到了北京郊区。女工苏淑琴没有向站长申请“责任区”,私下里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给自己划了两块“责任区”,直到用户的表扬信寄过来,大家才知道苏淑琴也有两块“群众责任区”。

真诚挣大钱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北京老城区一天天缩小,住平房、换液化气罐的居民越来越少了。呼家楼站过去的主要任务是代表政府为居民服务,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己找出路,生存的压力增大了。

面对压力,职工们没有怨天尤人,他们还要拿起“真诚服务”这个法宝。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曾经做过一次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服务性消费占社区居民消费总额的68%。城市越发展,卖气的收入就会越少,居民对服务的要求就会越高。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讲求职业道德、坚持以诚待人的呼家楼人是非常有利的。

呼家楼站附近有一家涮锅店,生意很红火,某天晚上正赶在饭口上没了气,老板带着伙计拉着几个空罐火急火燎地来到站上。当时已经下班正准备回家的吴师傅问明来意,二话没说,重新打开大门,开票、收款、装车,一个人做完白天需要几个人做的活。此举感动得老板直鞠躬,从此后,这位老板谢绝了好几家送气公司,只到呼家楼站来换气。

日前记者见到现任站长阎国旗,这位不善言辞的中年人很有经济头脑。他告诉记者,在管道煤气、天然气大规模进入城区的今天,呼家楼站已经开始把经营重点向郊区转移,呼家楼这个老典型必须跟上新形势。当然,真诚服务的原则不能变——“我们还要靠着老传统挣大钱呢”,阎国旗笑着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