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阿兰·德龙“再也不去演电影”

文化长廊
2002-01-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巴黎记者 何农 我有话说

最近,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法国电影明星阿兰·德龙,主演了一部描写侦探生活的电视剧,在法国电视一台播放后,引起不小的轰动。据统计,这部欧洲几家电视台联合投资1000万欧元的电视剧,上集有1200万人收看,下集有800万人收看。这个数字对一个已经有点过时的“前著名演员”来说是非常喜人的。

不过,引起媒体关注的并非电视剧本身,而是阿兰·德龙在该剧播放前的一席谈话。他语调激昂地说:“我再也不去演电影!电影艺术已经面临死亡!在新世纪,只有电视才是真正有前途的艺术。”

电影艺术是否真如阿兰·德龙所说面临灭顶之灾呢?至少在法国,可能有些言过其实。电影的诞生首先是法国人的功劳,之后的数次电影艺术革命,也都要给法国人记功。直至现在,电影仍是法国人最主要的娱乐节目之一。每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全世界电影界人士渴望一展身手的盛会,更不用说法国每年还要举办各类名目繁多的电影节。2001年,法国影片的生产比前一年增长20%。法国电影的观众构成中,只有41%是法国人,另外59%在国外,可见其在国际市场的成绩也是相当不错的。2001年度法语片在国外达到最高入场数,超过1999年创下的2600万人次的纪录。与过去相比,法国制作的大型影片主题更加多样化,内容更趋国际化,甚至法国出产的几部英语片也大获成功。

但是,阿兰·德龙“再也不去演电影”的决心看来是真的。法国发行量最大的娱乐刊物《电视七日》一位资深记者对此的解释是:一个现在主要是商人身份、政治上右倾的前著名演员,在今天的法国电影圈,恐怕根本找不到有人为他投资或请他出山。

这位记者所谈到的法国电影人政治上日趋“向左”的倾向,是20多年来引人注目的现实。80年代初法国社会党上台后,为了法国电影业的发展可谓不遗余力,实施了一系列扶植“民族电影艺术”的措施,如对法国电影实行财政补贴和对国产片市场实行保护,对进口影片实行审查和配额制度等。法国在这方面的法制法规也逐渐成熟。在某些人看来,这些措施鼓励了左派艺术家圈子内的相互竞争,但却日益成为政治上右倾的艺术家们发展事业的障碍。

法国电影业发展的隐忧还在于,近年来,最负盛名的戛纳电影节的代表性越来越有限,其商业气息越来越浓,正招致广泛的批评,世界上片酬最高的演员和最有实力的制片人已很少光顾。另外,电影人才的流失也是一个话题。目前很多法国演员都以进军好莱坞作为获得国际承认的标志。还有,电影以外的一些因素,也影响电影从业人员在法国的前途。被认为是法国新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著名导演吕克·贝松,他对法国电影的批评就不在电影本身,他瞄准的是法国的税收制度。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在法国受到高赋税的严重威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