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十杰”是鼓励,更是责任

人物
2002-01-30 来源:光明日报 李韵 我有话说


本月17日,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本报等首都10家主要新闻单位、解放军武警总部联合主办的第1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京剧院著名演员于魁智名列“十杰”,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文化部系统杰出代表。带着获奖的喜悦,于魁智与记者聊了起来。

记者:在公众心中,你是“十杰”中知名度较高的一位。面对这么多荣誉,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于魁智:获此殊荣,我有些惶惶不安。这不是客套,我从内心觉得自己只是付出了分内的努力,尽了一些京剧演员应尽的职责,就得到了这样高的荣誉,我惟恐“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吃水不忘掘井人,我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京剧艺术肥沃的土壤,离不开广大观众对京剧艺术的关爱和痴迷。观众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任何轻视、脱离观众的演员,都将一事无成。实际上,这些年来,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半点自满。我常常告诫自己,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今天的时代。“十杰”的称号,是鼓励,更是一种责任,它将不断鞭策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记者:戏曲表演有句俗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内行知道,三天不练外行知道”。除了担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之职外,你还承担着不少社会工作,你怎样保证自己的艺术水准呢?

于魁智:所谓“曲不离口”,我的理解是,不能脱离舞台。我承担社会工作的原则是不影响我的主业,与我的业务不发生冲突;团长的工作,我也是主要在团里的业务发展方向等方面倾注较多精力,而一些具体事务则交由分管副团长实施。现阶段自己的表演状态比较好,正处于表演的黄金时代,因而我不放弃每一次磨练自己的机会,我会竭尽所能给观众奉献上高水平的演出。

记者:现在不少京剧演员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你是在海内外都很有影响的著名演员,又领导着一个剧团,却迄今只是表演改编传统戏而没有创编新剧目。你是如何看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的?

于魁智:有一个自己的代表剧目,大概是每个戏曲演员的愿望。具体到我自己,之所以没有新创剧目,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其一,由于我的幼功中传统戏基础薄弱,所以给自己订了计划——35岁以前以继承、吸收为主,多观摩多请教;35岁以后在消化传统的基础上,再创新。其二,传统剧目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整理挖掘。1994年,我将李少春先生绝响舞台40年的全本《响马传》加工整理,重新搬上舞台,反响很好。

我认为历史剧创新要持慎重态度。如今用现代人的思想表述历史很时髦,作为一种艺术上的尝试,这未尝不可。但不能违背艺术规律,再变它也得是戏曲,再创新剧中人也不能变成现代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