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报“请名师走上讲台”引起读者共鸣

新闻聚焦回声
2002-02-03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2月2日电本报今年1月开始在A1版推出的新闻聚焦《请名师走上讲台》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读者纷纷致信、致电本报,认为这组新闻聚焦及时、深刻,抓住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较准确、深入地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位在大学4年级就读的本科生冯皓给本报发来传真,认为“没有名师的大学生活,将永远是一种残缺的美。而这种残缺对一些人来说,将成为终生的遗憾;其中,就包括我”。他说,大学教育在“育人”而非“制器”,应该从根本上断绝“教授不授”的可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嘉瑶老师给本报寄来了他的论文《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困惑与思考》,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进行探讨。他说,部分高校“在科研、教学二者之中,教学在现实的资源配置上,常处于弱势地位,教学与科研在心态和实际运作上产生了明显失衡”。要解决这种失衡,单靠教师的自我道德调节或市场自然调节是不行的,而必须依靠道德、市场、行政的综合调节作用。就当前而言,关键是行政调节要到位。他认为,应该达到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平衡,让“教师在长期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内省,从而内化为教师的一种高品位的素养,一种科学精神,一种教育思想,使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又出高素质的人才。最终完成从教师到大师的转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任士英正在策划发行《名师讲义》丛书。他说,贵报连续报道的《请名师走上讲台》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反响,这说明了社会上对于名师的向往与期盼。他认为,应该在提倡名师走上讲台的前提下,更多、更深入地保存、整理、研究名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这是一项学术积累的文化事业,更是一项学术文化的抢救、挖掘工程。

不少读者反映,“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现象的形成,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个别学校或教师过于看重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给本科生讲课这一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共同努力,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让三尺讲台真正成为名师奉献社会、塑造人才、实现自我的广阔舞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