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水价改革须加快步伐

2002-02-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北鹰 我有话说

压题照片为小浪底水库刘凤翔摄


有关水利专家及官员最近对记者强调,加快水价改革的步伐,是改变目前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拓宽水务市场融资渠道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之一。

水利部农水司司长冯广志说,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90%以上用于灌溉。目前一些地方一方面干旱缺水,另一方面,又存在浪费严重的情况。不珍惜水的原因之一是水价太低。许多灌区每立方米水的价格为0.05—0.10元,仅相当于成本的一半,最低的每立方米仅有0.01元多,水的价格长期与价值严重背离。水价过低不但不利于节水,也影响了水利工程维护经费的稳定来源,造成三分之一的灌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此外还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所以,积极稳妥地促进农业水价改革,既是缓解农业用水紧缺的需要,也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水利部水政水资源司司长吴松深说,天津是我国缺水相当严重的一个城市,近年内曾数次面临着很严重的水危机。然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水价改革前水却被大量地浪费,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价过低。自这个市居民生活用水每吨调整到1.8元、工业用水每吨2.4元以后,许多市民家中增添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盆、桶,用来储存较干净的洗菜水、洗米水、洗澡水,然后将这些水用于冲厕所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护了环境。这个市的石化公司投资1000万元铺设了覆盖厂区和居民生活区的中水管网,将回收的中水用于基建和绿化以及工业循环水系统,实现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资源化,这样就可以每年节水160万吨。

水利部水政水资源司处长郭孟卓认为,目前低水价不但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不能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抑制了节水措施的实施,阻碍了水资源在区域内部和不同流域间的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低水价不利于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据统计,我国现行供水水价仅为成本的50%左右,而且收取率仅为50%-70%。低水价使供水管理单位长期亏损,影响了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低水价使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缺乏资金来源,造成老化失修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也影响了用水户的满意度,增加了水费收取的难度。水价过低成为水务市场吸引投资的障碍。只有让投资者在供排水领域有利可图,才能引来投资者,也才能真正从根本上缓解供水紧张的局面。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镇、特别是历史较老的城镇,城区内供排水系统大多老化失修,亟需大量的资金改造维修。然而只有让目前供排水企业的净资产利润达到8%以上,才能使供排水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才能吸引投资者介入,而要达到此水平,现行自来水及污水处理价格需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偏低的水价无法使投资者获得合理的回报,社会投资者不看好供水市场,因此不能吸引社会各方投资建设和更新改造供水工程。但是,水价改革不等于提价,应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最终建立起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除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外,现行自来水及污水处理价格的不同程度的上涨亦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目前,水价改革已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改革将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今后居民生活用水和其它各类用水将实施定额累进加价及阶梯式计量水价,同时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以拓展水价上调空间。

对于污水处理及中水价格,在目前已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基础上,以补偿运行成本、偿还贷款本息、实现合理利润为目标,尽快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适当水平;尽快研究制定中水替代自然水源及自来水的成本补偿机制和价格激励机制。

当前,水价改革正在中国各大城市深入推进,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已由过去每立方米几角钱上调至1.5元至2.00元不等。前年,国家选定张家口等中型城市作为水价改革的试点,准备用6年的时间将水价调整到位,最初将水价平均上调48%,以后每两年上调32%,到2003年,供水企业可实现保本经营;2005年净资产利润可从2001年的5.1%上升到8.3%,而年水费支出仅占居民收入的1.3%,低于国际通行的4%标准。在水价调整的同时,有偿使用中水工作也将很快展开。

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说,我国实施水价改革的力度,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南水北调工程将在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中引入市场机制,在调水沿线建设世界最大水权交易市场,将水资源这一特殊商品进行交易,以价格来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有关各地谁出多少钱,谁就用多少水。否则,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量,远远不够有关各地原先报上来的水的需求量。

这一改革将改变过去城市供水及污水处理中以公益性、福利性为主的特点,扭转不计成本、不问回报、水价不到位的局面。南水北调受水区之一的北京市到2005年,居民用水价格每立方米将涨至5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