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2-02-0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市场社会主义: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思潮

吕薇洲撰著的《市场社会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认为,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流派,市场社会主义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各种新模式的提出,更是备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无疑,市场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还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市场社会主义具有不同的涵义。在使用“早期市场社会主义”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时,基本同上述相应的界定一致。“市场社会主义”一词,是泛指西方经济学家围绕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而提出的种种理论模式,以及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各国的改革实践。如果对其作一个比较宽泛的界定,市场社会主义泛指国外学者在将近一个世纪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中,所形成的将“市场”和“社会主义”联结在一起的理论模式和实践形式。

建构哲学当代形态的探索

聂锦芳撰著的《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民族出版社出版)认为,在今天的情势下谈论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和体系,并不是在重温一种已经“过时的梦幻”。今天探索与建构的方式又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直奔主题、勾勒框架,现在看来还不太可能,现实的做法应当是,围绕这一意向尽力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以廊清背景、清点问题、梳理线索、探索思路,在更展宽的视野中渐次接近目标。该书分别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总进程中审视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从对最近二十年中国社会转折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理性分析中廓清当代哲学研究的现实境遇,从哲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三个面向”的视野中估价中国目前哲学研究的实绩与困境,力图把握当代哲学问题演进的轨迹、逻辑以及未来走向。

后现代主义哲学存在逻辑悖论

杨洪江在《理论前沿》2002年第1期上撰写的《后现代主义哲学:逻辑意蕴与理论表征》一文,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上,从逻辑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指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存在的逻辑悖论和理论上的表征,即指称悖论、系统悖论和操作悖论,并深入分析了形成悖论的原因在于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提倡的“整体有机论”的方法。最后,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理论来源,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理论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

高清海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主题,否认了人性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也就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与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认知的方向,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辩之路不同,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中国哲学讲求“悟道”,通过“道”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实际上,哲学给出的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这是科学的任务),它只是一种如何在现存世界贯穿人的观点、人的态度、人的理想的标尺,以及如何进一步升华人性、提高人生价值的精神境界。在这点上,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有优越性的。

当代文化研究方法论的转变

杨悦在《河北学刊》2002年第一期上撰文认为,文化研究经历了形而上学范式、文化批判范式和解释学范式之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方法论上看,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变体现了方法论上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的研究重心从先验的抽象实体转向现实的生活实践,二是研究的目的从单纯的文化认识转向文化的应用,三是研究视野从地域性文化转向全球性文化。这种转变将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建设与长远发展。

审美意识演变具有动态性朱志荣在《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上撰文,从宏观的角度把人类审美意识的生成、演变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文章以“环境与发展”、“普遍与差异”、“渐进与突变”三对范畴揭示了这一历史过程的动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指出,审美意识依附于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物态,在主体反复的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得到灌溉和滋养,从而能保持持久的活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