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增强文化的感召力

随笔
2002-02-05 来源:光明日报 李孝纯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所谓文化感召力,就是文化要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要具有吸引力、召唤力、感染力、凝聚力,能够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团结人。它既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价值认同和亲合度。毛泽东认为,文化缺乏感召力,就没有战斗力、影响力。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邓小平强调,“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不断增强文化感召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的一贯要求,也是对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不断增强文化的感召力。

增强文化感召力,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我们只有不断增强文化感召力,才能更好地教育与引导人民,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文化感召力,才能更好地建设先进文化,使先进文化更好地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歌曲,一个电视剧,一场晚会,如果没有强烈的感召力,就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也就不能使观众或听众受到熏陶和教育,也就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增强文化感召力,才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这一需求,不仅是量的增长,也是质的提高。只有不断增强文化感召力、吸引力,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体现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文化缺乏感召力,就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的后劲,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文化必须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增强感召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WTO,这既给我们的文化发展带来机遇,也对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入世”,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不仅要接受本国人民的检验,同时也要接受世界人民的检验。增强文化感召力,已成为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中国文化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增强其对世界人民的感召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