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何都来挤“名校”独木桥

焦点追踪
2002-02-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孙丽青 我有话说

据悉,2001年北京工业大学接收的高分二志愿考生一共有750余人,结果70余人没有到校报到,其中20余个是600分以上的学生,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在最近教育部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到,去年南方某省有6万多应届毕业生被大学本科录取,但有1万人未去报到。最近笔者又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某高校一学生花三万元在校内转系换专业。以上的数据和事例带给我们怎样的讯息?

学生家长:上好学校学好专业

一位李姓家长告诉笔者,她的孩子今年念高三,现在全家已经开始考虑孩子明年考什么大学和专业,他们都希望孩子能上名校,而不是一般院校。李女士说:“现在社会就业压力大,一般学校出来的毕业生没单位就业,很多单位招收一个一般打工的都要本科学生,再加上现在高校收费越来越高,我们得考虑前期的教育投入后期会得到多大的回报。如果孩子能上名牌大学,不但今后的就业前景会乐观得多,而且工资收入、个人自身的发展也会更接近期望值。”当问到如果考不上名校和理想专业,会不会考虑复读?李女士表示很有可能会做出这种选择。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教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研究员认为家长的想法无可厚非,它是新形势下,家长、学生对未来发展慎重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反映。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学生对高校挑剔起来,不但关注学校的知名度、教学质量、专业的个性化,同时也关心学校所在的城市、办学条件等等,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高校连年扩招,据教育部学生司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共有453万人,其中录取260万人,录取率达到57.3%,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录取比例,选择范围的增加使考生有了更大的选择自由度。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国家不完全负担成本,在收费上实行两费并轨制,因而个体受教育的目的性更强,大家心中都有一本经济账,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我认为出现“高分复读”、“花钱转系换专业”等现象是正常的,这其实反映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一种追求。

教育部门:适应社会需求优化教育结构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随着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那么,这种观念的形成会带来一些怎么样的变化和影响呢?

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的沈老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高等教育受市场的调节作用目前越来越显著,这种调节作用不仅体现于人们对高校的选择,更体现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后者又反过来制约前者的选择,这种市场调节作用必将对高等院校的办学产生影响。现在很多高校开始思考怎么办好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毕业生的就业,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和到校就读。”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则表示,目前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大家都“非名校不上”、“挤热门”,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就拿“高分复读“现象来说,我们现在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学龄人口高峰,还有更多的人想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那些复读生完成了当年的学业,也达到了毕业水平,甚至还是高材生,仍然留在普通高中复读,实际上是对基础教育资源的一种占用和浪费。同时被录取的学生不去上学,不但扰乱了正常的招生计划,也浪费了高校的资源,所以我们希望现阶段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应该慎重。另一方面,考生“要上就上好学校“的观念是自主意识的正常反映,体现了考生更高的追求,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创造新的条件,国家现行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心应该是优化教育结构,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培养更多的人才上来。

教育专家:追求应该合理

李志仁研究员指出,优质教育不同于素质教育,前者具有选择性。学生在选择优质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它的选择,因此追求应该合理,若个人智力、家庭经济条件等欠缺,应退而求其次,接受中等水平、中等资源的高等教育,在一般大学只要努力,还可以继续考研深造,进行第二次选择。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有责任积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在硬件、办学质量和管理上下功夫,千方百计满足人们的这种新需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