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里时刻想着群众

2002-02-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在回龙村采访,我们接触到的每位群众,都能说出几件张荣锁或村支部其他成员为他们办的好事,实事,会发自内心的说,共产党好,真好!有位拄着拐杖的大娘把满满一篮子核柿子送到村支部为我们召集的座谈会上,进门就说:“可趁着外头来客,也好向干部们表表心意。”而全村所有党员胸前都别着一枚显眼的写有“共产党员”字样的红色徽章。

回龙村的党员真心爱党,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回龙村的群众真心爱党,源自他们身边的共产党员。

全村每户人家的门他都进过

村民刘士平的老伴常年患病,1994年,女儿刘秋妞考上了大学,眼看入学日期一天天临近,孩子的学费还差八九百元。刘士平正抱着脑袋唉声叹气,张荣锁赶来了,不仅带来了村集体奖励秋妞的1000元钱,自己又送上500元,勉励秋妞到学校后努力学习。

村民孙小军已经28岁,因为住在崖上,家里又没有房子,一直娶不上媳妇。张荣锁把自己在山下盖的新房让给了孙小军。孙小军搬下山后,不仅娶上了媳妇,还做起了小生意,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全村人的事儿,荣锁比自家的还要清楚!”81岁的老人董中勤说道。有天夜晚突然降雨,老人家起早为上学的孩子们探路,远远看到一个人影,原来张荣锁湿淋淋地站在山道转弯处,怕有人起早行路出事。这些年来,全村每户人家的门他都进过,谁家的存粮有多少,生活怎么过,张荣锁心中自有一本账。难怪不管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及时出现。

人心是杆秤,党性是杆旗。张荣锁时刻想着群众,为党支部和全村党员树了标杆,也在群众心里有了沉甸甸的分量。给崖上人送电,抬一吨多重的水泥电杆爬山,最吃力的那头,不用看,都支在共产党员的肩膀上;村委主任、副主任在修路时,一连数月不回家;共产党员董勉祥不幸在排险时牺牲,他的哥哥、老党员董勉良不顾60多岁的高龄,接着上山顶替了弟弟的岗位。看到干部党员的所作所为,全村男女老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的送来了自己养老的钱,有的送来了粮食蔬菜,还动员亲戚朋友帮助……到过回龙的人都有一种感觉,这儿的人心齐。

牢记老党员的嘱托

张荣锁为什么这样好?从他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的培养教育,看到地方党委的信任希望,却少有人知道,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永远铭记着一位老党员的临终嘱托。

那是张荣锁从部队复转不久,回龙村抗战时期入党的第一位老党员张树义病危,他把前来探望的荣锁叫到床前,手拉手说:“小锁,我们这茬人赶跑了日本鬼子,夺取了政权,但咱山里人还没有过上好日子,你可要把这件事办好,办到底呀!”

张荣锁至今谈起这桩往事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过去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共产党人临终嘱托,真实发生在了我的身上,这种震撼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体会。我从此明白了什么叫信仰和追求。”

坚定的信仰化作了不懈的追求,回龙村的变化有目共睹:一百多名小学生走出狭窄阴暗的小石屋,在崭新的教学楼里读书写字;建起了村办诊所,镇上的名医轮流来值班,村民再也不用为急病担心受怕;统一规划了新村,两层小楼的住宅水电齐全,已有24户人家迁入居住;过去一盘散沙的村委会,如今在新建的综合办公楼里商讨村计民生,根据季节请来的种植专家,也在这里给村民讲课……而在张荣锁的脑海里,下一个目标已经形成:整修清风关隧道,全部道路设立安全标志,再建一条现代化的游览索道,赶在旅游旺季投入使用……

最近,中共河南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张荣锁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张荣锁为榜样,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清正无私,克己奉公,永葆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本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