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确立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2002-02-17 来源:光明日报 张建祥 我有话说

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其人力资源主体——教师。一所大学能否产生并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因此,在高校的发展中要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高校实践活动的主体。在高校的发展中,其主体内容是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提高教育对象的素质,使学生的思想观念、素质等发生预期的变化,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建设人才;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通过教师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研究科技新成果。在这两大基本活动中教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素质与活力决定和制约着一个学校的素质与活力。

高素质的教师是建设一流大学的保证。纵观当今世界,所有发达国家都有一流的大学,如美国有哈佛大学、英国有牛津大学、日本有东京大学等,这些大学对本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教育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步伐,不仅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开展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以此来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吸引集聚大量高层次的人才,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累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所以,确立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人力资源保证。

尊师重教自古有之,但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以行政管理服务人员为中心的封闭式师资管理模式,过分强调任务、制度、纪律、福利等手段的作用,忽视和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形中也拉大了管理服务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确立高等学校社会功能的同时,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已越来越明显。高校建设,队伍为重;队伍建设,教师为重;教师建设,骨干为重;骨干建设,中青年为重。一个大学的荣誉,不仅在于校舍和人数,更重要的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一个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得住脚,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优秀出色的师资队伍作支撑。可以这样说,有了强大的教师阵容,才能发展学科,吸引生源,争取课题,多出成果,引来投资;才能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学术地位和学校的办学效益,进而确定学校的社会地位,才能有条件改善广大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等等。正因为如此,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有着特殊的意义。

教师队伍是战线最长、任务最艰巨的员工队伍。教学科研人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中作为教师群体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无知与恶习、传播科学与文明的最主要的社会成员。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大,靠的是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正是教师辛勤培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双肩承担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教师的双手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当然,我们强调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淡化或否定其他人员在办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群体之外的其他人员在办学中同样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其劳动成果理应受到承认和尊重。只要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学校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但任何事情都有主次之分,这如同我们讲辩证法的“两点论”,还要讲“重点论”是一个道理。

我们明确地提出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那么如何落实这一主导思想呢?

形成热烈、浓厚、持久的舆论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一个重要前提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而推动一种观念的转变历来不易。尽管如此,也必须以一贯之地坚持。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在社会和学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中向大家讲明为什么说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办学主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在行动上落实教师是办学主体的要求。促使校内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毫不犹豫地确立“教师是办学主体,教师是学校立校之本”的观念,并在以下几点形成共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三大评价指标实现的最可靠保证;教师是确保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是把学校不断地带入高一层次的排头兵。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水平高低,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就拥有和掌握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学校各类人员特别是学校机关和后勤人员要进一步改进作风。按照“工作重心下移”原则,完善学校机关和后勤管理服务机制,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师资管理模式,努力为教师服务。学校机关职能部门和全体管理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工作的定位与任务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因而在思考问题、计划工作等方面要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为重为先,尽心尽力为他们的生活工作提供方便。这是学校工作的需要,是分工的不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大家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自觉行动引导舆论,并在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上发挥模范作用。坚决克服工作推诿扯皮、怕承担责任、办事拖沓、效率不高等不良倾向和行为。考察和衡量机关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水平,应以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的高低和教师学生满意度为主要依据。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壮大师资队伍。办学离不开数量充足的师资,数量稳定和结构优化的师资是高校办学的人力资源保证。一要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针对学校办学规模与教师总量不足的关系,按照“总量控制,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减员增效”的原则,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并配置各类人员、优化学校教职员工队伍,努力提高生员比和生师比,大幅度地提高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从而为创建一流大学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二要提高教师的素质结构。学历是衡量教师素质结构的标准,在当今世界许多著名的大学中,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从欧美国家来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一般占据学校教师总量的95%以上。目前国内许多知名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也占据绝大多数,因此在壮大教师队伍的同时,还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素质结构;三是要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一所大学科研活动的中坚力量,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一所大学学术风气的创造者,因此要注意教师结构的优化和学术梯队的建设。当前要针对创造性生命周期前移的现实,注意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为教学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从总体上改变用人环境,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吸引力。一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科研人员的价值和地位。建立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办法,体现教师在分配中的优先地位,使教学科研人员的报酬真正由其价值来决定。二是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摒弃论资排辈的作法,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不拘一格降人才,形成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局面。三是要为教学科研人员创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对于教师来讲,事业上有成就是其价值的体现,因而提供创业机会,事业留人,吸引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创业者的乐园。四是给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构筑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此,要进一步加大五个投入:政策投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办法;资金投入,建立人才与队伍建设基金,鼓励其在教学科研上做出成绩;设备投入,尽力改善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的条件;环境投入,加强学校综合治理,美化、净化校园;感情投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文人相敬,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发挥好主体作用。千方百计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永远是一所大学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作为办学主体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思想的塑造者,责任庄严而重大。因此,既要有高尚的师德,还要有精湛的学术水平,创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人格力量来源于学术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书育人是天职,教师要以自己为人师表的模范行动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了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目前应从专业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三方面来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在专业素质方面,培养教师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高深的学术水平,提高其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激励教师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人文素质方面,培养教师广博的人文知识结构,使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在道德素质建设方面,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使教师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