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系国土“千里眼”

2002-02-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李传训、彭江涛 我有话说


詹玉坤现任空军某军代室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1985年某型中低空雷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到2000年某技改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参与的课题共获国家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有4项是第一完成者。

雷达的“总体设计师”

手里握着一个正在批量生产、装备部队的雷达;口袋里装着该型雷达的改进方案;脑子里构思着它的下一代替代产品,詹玉坤时刻瞄准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更新型、更尖端的雷达总在他的视野之中。工厂评价:詹总是我厂系列雷达的“总体设计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厂投入数百万元研制出某系列B型雷达,但部队订购的却不多。是什么原因呢?詹玉坤带领军代表们上高山,赴大漠,奔海岛,走边关,对部队现有装备状况和官兵掌握新技术的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几个月过去了,他向厂方提出新的设想:B型雷达虽然先进,但工艺还不够成熟,成本又太高,部队尽管急需,但在现有技术水平与经费保障条件下,不可能大批量订购、装备使用。针对这种情况,詹玉坤提出派生型雷达改进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该方案被厂方“搁”了起来。

认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詹玉坤一边率领军代室全体人员完善总体设计方案,一边到上级主管部门、研究所和基层部队对方案进行全面论证,一边给厂里干部职工宣讲部队的装备需求和现状,同时组织工厂领导和技术骨干访问使用该型雷达的部队,了解部队对装备的需求。

又是近半年过去了,厂方终于同意采用詹玉坤的总体设计方案,并抽调技术力量同军代室一起研制派生型新雷达,即后来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D型雷达,其成本降低了33%,战术技术指标与B型雷达相当。

一定要严把质量关

“雷达产品略有瑕疵,战场上就会付出更大的流血牺牲,一定要严把质量关!”为了实现“质”的提高,詹玉坤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很多……

某新型雷达由于设计时没有考虑到高原、山地等恶劣环境因素,致使雷达在一些特殊环境中战备训练不能发挥正常功能。装备高原部队后,雷达的威力只达到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部队和上级机关要求工厂对该型雷达进行改造,厂里部分职工却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

为帮助大家提高认识,詹总和军代表们多次召开工厂科研人员、职工座谈会,组织大家观看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录像资料,介绍高技术精密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借部队来人培训雷达应用技术之机,组织召开双方座谈会,让技术人员和职工们倾听部队官兵的呼声,了解部队的需求;同时,詹总和军代表室征得工厂领导的同意,为工厂技术人员和职工举办培训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

詹总和军代室的行为使工厂领导和职工大为感动。工厂派出技术人员参加军代室成立的雷达特殊环境适应性改进课题组,积极协助军代室完成多项重大实验。詹玉坤拖着胃部被切除五分之三的身体多次深入部队调研,亲手设计制作出“低压试验舱”,模拟高原、高山等低气压环境进行适应性试验,仅用半年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某型雷达的高原环境适应性改造。在技术鉴定会上,该型雷达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技术改进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为高原等特殊环境条件下防空雷达的科研又闯出了一条新路……”

把年轻人推向前台

詹玉坤常说,一个人能力再高,也总是有限的。装备的开发研制、产品的更新换代更不能命系一人。只有不断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并适时地把他们推向前台,才能迎来事业的春天。

工厂的年轻科研人员都是詹总的朋友,有了心事都愿意和詹总聊聊。詹总能够在感情上把工厂的年轻科技人员凝聚在自己周围。1997年,由于对工厂的一些事情不满意而感到失望,当时的副总工康进和技术骨干黄绍斌等三人决心离开工厂,深圳一家大公司已经给黄绍斌发来了调令和试用期月薪5000元的合同书。詹玉坤得到消息后,反复找三人谈心,从个人前途、工厂利益等方面客观地分析利弊,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时,他反复做工厂领导的工作,动员当时的厂领导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挽留技术骨干。三人被詹总的真诚所打动,最终留了下来,工厂激励人才的机制也建立了起来。如今康进、黄绍斌已分别走上了工厂厂长、总工的领导岗位。

如今,已从总代表岗位上退下来的詹玉坤仍像往常一样,又在筹划着新一代雷达产品的蓝图,因为他的大脑本身就是一部高速旋转的雷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