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每个人都有一笔财富

2002-02-18 来源:光明日报 陈建功 我有话说

有一些我们平常以为最为熟悉的人,譬如我们的父母、师长,其实我们对他们的了解真是皮毛得很、肤浅得很,直到一些偶然的机会,我们才得以对他们的人生历程或内心世界了解得多一些,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一笔财富。对于一个80高龄的老人来说,岁月留在他心灵深处的足迹和他留在岁月中的足迹,是何等珍贵。我所熟悉的孙迅韬老师,他的质朴、平易,简直让我们忽略了他80年人生阅历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什么。然而现在,一个意外的惊喜是,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献身于文学编辑工作一生的孙迅韬老师,在时间终于得到一点宽余的时候,也拿起笔来,把岁月的足迹记取,奉献给读者了。我们这才意外地发现,原来我们那么熟悉的迅韬老师,也有着自己一笔如此宝贵的人生阅历的财富。

我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开始读迅韬老师这本书的。这本书中最为重要的,是迅韬老师的自传体文学《这样的童年和那样的青少年时代》。我想人到80高寿,已经没有了青壮年时代的浮躁与矫情,的确可以以平静的心态、朴拙的笔触回眸人生了,或许这就是这部作品令我读得兴致盎然的奥秘?譬如他自己高小毕业时的心态,一点儿也不回避自己被世俗推着前行的无奈。甚至他写自己拿了妻子李桂芳的旗袍借给人家演出抗日戏剧,也毫不遮掩地告诉读者“当戏演完后,这件旗袍竟被一个叫秦永昌的同学撕掉做了手绢,叫我受了李桂芳的大埋怨”。迅韬的这部自传,通篇都以这种真切、平实的笔调,叙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叙述了自己走入时代的心路历程。可能迅韬自己都没有想到,惟其真切与平实,对我们认识那个时代才愈发具有说服力。比如他写“七七事变”后,日军飞机出现在济南上空给人们带来的惶恐与愤怒,随后他写自己“惊弓之鸟似地”逃回了离济南不过360公里之遥的家乡,“以为家乡也一定慌慌乱乱了”,“谁想完全意外,这里依然平静如初,锄地的照样去锄地,赶集的照样去赶集”,“没过几天,县立中学仍然贴出布告,说今年继续招生”,“我想,也许卢沟桥的日本鬼子被中国军队打败了吧,不然怎么会这么平静”……这种真实而独特的感受,在此前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得是不多的,它让我想起了萧红的《生死场》。它恰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更大的危机在于民众的麻木,而改变这种状况,正是抗战之始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大的任务。读着这些文字时我忍不住要把那个质朴的、平易的老编辑孙迅韬放到那个场面里去,忍不住感叹,迅韬老师,你真是太应该把这一切写出来告诉我们了,80年的人生啊,写出来就是财富,是留给我们民族、留给青年一代的精神财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