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02-19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能否真正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取决于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走出了一条引导人民奔向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正确理解和处理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全党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考验的根本保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证明,一个处于执政地位的无产阶级政党,如果脱离群众,不再把考虑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头等大事,对腐败问题掉以轻心,乃至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样,党就会变质,国家也势必改变颜色,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而取得的胜利成果将毁于一旦。因此,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决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党的整个历史实践证明,坚持这个原则,是党永远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条件。这对于处在执政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更具有生命攸关的意义。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之所以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是因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这种出发点,是确保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始终正确的根本前提。对此,应当从真理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高度来理解。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思想路线问题,把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视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邓小平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我们党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作为永不可忽视的基本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创造性发展和运用。然而,思想路线问题决不仅仅是认识的问题,同时也是价值观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真理观的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的。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坚持这种价值观,才能保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贯彻执行。

人们对真理的追求,离不开一定的价值追求,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不存在脱离任何价值目标的主观认识,问题只在于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的认识会有不同的影响。真理观和价值观是思想路线的互为前提、互相贯通、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坚持客观真理,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因为只有达到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客观趋势的真理性认识,才能懂得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懂得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等关系,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毫无偏见,大公无私,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价值观不端正,脱离群众,从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出发,在认识问题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掩盖客观矛盾,不能正确地把握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导致路线方针政策上的失误。历史上的右的和“左”的错误,在认识上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而在价值观上又都是脱离群众的。右的倾向往往和过高估计敌对势力力量的恐惧心理、过低估价人民群众的力量和觉悟的悲观的价值观相联系;“左”的倾向往往和违背群众利益、意志和愿望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价值观相联系。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总是强调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又总是强调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两个出发点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说,就是真理观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3卷第1095页)这就是说,坚持真理和为群众谋利益之间,有着根本上的一致性。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为人民的利益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座右铭。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犯过右的和“左”的路线错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犯过“大跃进”、“文革”之类“左”的错误,但是我们党总是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纠正这些错误,就是因为我们党在价值观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今天看来,毛泽东同志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这两个出发点的一致性,即价值观和真理观相统一的道理,已为党的八十年历史经验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江泽民同志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三个“一致性”,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真理观的根本一致性。坚持这种一致性,是正确制定和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制定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和社会安定,实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的根本性前提。

共产党人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先进阶级的先锋队的作用,而先锋队只有在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实现其先锋队的任务。对于一个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来说,重要的就是实行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不是按照某种权力意志创立的,它与脱离群众的种种不良风气根本不能相容。富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己创立的。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时刻关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贯穿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条红线,其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三个代表”强调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党只有紧密地依靠群众,代表群众的利益,随时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各项复杂的任务。改革中出台的诸措施,都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的发明创造中提升而来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条路线的贯彻实行,使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使国家兴旺发达,因此要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动摇了,人民就要受损失,所以人民不会赞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通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就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环节。要以是否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能不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和利益分化,坚持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好先富和后富、个人富裕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第二,我们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风问题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不正,腐败分子逍遥法外,就会使党失去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可能亡党。事实证明,切实地坚持从严治党,加强监督,根治腐败,端正党风,就会取信于民,巩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

总之,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准确而透彻地把握这一思想,卓有成效地实践这一思想。党的八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领导全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执笔:刘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