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降价不要成为唯一的战略

视点
2002-02-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 翼 我有话说

中国的汽车价格太高,早就应该降了,因此入世后引发的降价潮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但在热热闹闹的市场表象背后依然存在着许多需要人们冷静思考的问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日前对记者说,健康的市场是由成熟的消费者加上负责任的供应商加上科学的媒体宣传组成的,价格只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部分,如果变成唯一的战略,企业就很危险。

张小虞认为,降价对消费者是好事,但单纯靠降价解决不了我国汽车工业深层次的问题。

众所周知,汽车的成本与其生产能力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公认的汽车规模已扩大到200万辆,没有这样的规模根本谈不上参与国际竞争,更谈不上价格与国际接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汽车生产集中度虽然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在所有汽车生产厂家中,前13家的产量已占到91%-92%,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因此,有关专家指出,在短期内一味追求中国汽车价格降到与国外同一水平是不现实的。若一个企业的降价战略在带来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其技术、产量、营销体系、保障服务等不能同步跟进的话,市场繁荣只会是昙花一现,市场份额终归会旁落他人之手。而品牌受到的损失却是难以弥补的,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对企业来说,市场运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消费者对话的过程,和消费者的对话是有多种形式的,不断开发新的产品,让人感受品牌的技术魅力,这是一种对话,是用技术的语言,用性能提升品牌的价值。用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它对社会的责任与消费者对话也是一种形式,通过经销商用服务和消费者对话又是一种形式。

但是如果市场上除了“降价”再找不到第二个兴奋点,人们走进一些品牌专卖店只问一句话:“降没降价?”,听到“没降”两个字扭头就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正常对话的空间就会变得极为狭窄。

据报道,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董事长墨菲日前也表示,最近中国众多汽车制造企业竞相降价,此举对国内汽车市场将是“非常危险”的。

他认为,现在中国有些低档汽车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库存积压严重,在根本没有盈利的情况下,采用恶性削价的办法,如此发展下去,企业将无力进行新的再投资和研发,最终会导致中国汽车市场陷于危险的境地。

张小虞认为,汽车业出现了浮躁现象,不仅表现在一些汽车企业急功近利,只会模仿甚至抄袭,顾不上自身积累和研发的投入,社会投资也很浮躁。

同时,现在消费者也很浮躁,排浪式的消费在我们国家是一种规律,就是你买我也得买,大家都追风似的买东西。扩大消费本身是好事情,但还是要提倡科学消费。

张小虞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的汽车工业走上只追求低成本、低价格的路,将来带来的环境污染、人身安全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不安定问题将是十分严重的。绝对不要像装饰装修业,搞到已经造成污染,使老百姓生病的程度,再来制定规则,再来制定标准就晚了。

买车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如果买个不安全的车问题就大了,同时,汽车企业还要对社会负责任,注重环保,讲求舒适,还要有完整的服务质量,把用户对低价格的追求,逐步变为对性能的追求,逐步变成对全方位服务和质量的追求。

对消费者来说,买车既不要跟风,也不要一味死等,中国汽车价格与国际接轨是大趋势,汽车降价是没有底的,如果非等降到底再买,只能说明不需要,或自己跟自己较劲。

张小虞分析说,汽车的价格总体是往下走的趋势,这是由三条曲线决定的,一是随着整车和零部件生产规模扩大成本降低;二是高关税和国内的各种不合理的税费逐步减少;三是随着产品的成熟、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零部件或电子类的零部件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不只是汽车的性能、功能越来越完善,而且价格也是下降的,电子类的零部件以亿计、十亿计的规模生产,它的规模效益非常明显,比如安全气囊,刚刚出现的时候几千美元一套,现在越来越便宜,有的车上不只装一套。所以在汽车市场的价格上,我们将会逐渐与国际接轨,但不能说什么时候降到底了,再来买车,车该买的时候就要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