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庐陵文化第一村

2002-02-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李炳华 胡刚毅 本报记者王绍雄 我有话说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陂村保存完好的367幢明清建筑最近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历史学家周銮书教授日前在考察了该村后说,陂村可谓庐陵文化第一村,堪称江南古建博物院。

景色优美人才辈出

吉安古称庐陵,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家乡。陂村位于吉安市东南22公里处,山环水绕,绿树掩映,正如该村族谱所言:“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

陂于南宋初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有600多户3000余人,全村为梁姓相传。梁氏奉“耕读为身家之本”,教育子孙力田孝悌、勤读诗书,培养了不少文人学士,如宋元时期的太常博士梁昭伯、江州教授梁君庸等,清代办了5所书院,考取文举、武举各3名,翰林院侍诏1名,翰林院检讨1名。该村还出武将,如解放军中的梁必业、梁兴初中将和梁仁芥少将等。

明清建筑原貌保存

陂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民居、宗祠、书院、牌坊、店铺等,品种齐全,丰富多彩。建筑考古工作者告诉记者,陂村的民居,为典型的赣式建筑,穿斗构架,青砖灰瓦,庄重典雅,俭朴实用,是其总体风格。这些民居用料考究,牢固耐用,门楣前厅都进行了重点装饰。门楣题额,飞檐翘角,描金雕刻,饰彩绘画,随处可见。这些民居几无后代大规模地整修,得以按原貌保存到数百年后的今天。

陂村的宗祠,是全村建筑的精华所在。该村梁氏宗祠有1个总祠、5个分祠、10个家祠。梁氏总祠永慕堂,为三进式建筑,占地1220多平方米。三开间的门廊,上有高耸的牌楼,如意斗拱承托起翘角飞檐,顶覆琉璃瓦,金光闪闪。中堂檐步有四角亭式抱厦,伸入天井间。上堂檐步亦有高耸的牌楼。就其体量与装潢而言,为江西省宗祠之最。该宗祠抬梁构架,用料粗硕,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无论砖、石、木构件,无不重工装饰。堂中的供桌、香炉等,也都是工艺上乘的艺术品。祠堂的悬匾镌联,耐人寻味。堂中37根褐红色方形石柱,每根石柱上均镌刻一副对联,每副对联的上、下联都是相同的两个嵌头字“永、慕”,内容多是为人、读书、美德、光宗耀祖、克勤克俭等。陂村的书院,保存至今的还有3处,为敬德书院、明新书院和振翰学舍。较之民居,书院建筑略重装饰,门罩、雀替、荷叶墩、漏花窗等皆有描金雕饰,藻井井底为彩绘。

陂村的牌坊,现存牌坊4处,可分三类。一为贞节坊,二为牌楼式的古槐第牌坊,三为牌坊式照壁,彩绘花鸟诗文,各有千秋。陂村的店铺,在江南农村村一级,当是首屈一指。陂古街,始创于宋末元初,沿村缘,顺富水,至清中期首尾长达900余米,店铺140多家,还有规模宏大的万寿宫、急公祠、福神庙等,当时以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梁显吟四兄弟为首的四大商业巨头,以陂街为基地,在全国开设了30余家分店。每逢墟日,陂街四方客商云集,富水河上商船竞发。至今保存完好的店铺还有108家,夹街对峙,店前麻石铺路。青原区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电影《闪闪的红星》、《决裂》、《陈毅出山》、《井冈山》等的许多场景就是在这条古街上拍摄的。陂村的吊楼,至今仍保存了5座,这是当年富家千金小姐抛绣球选郎君的场所。至今吊楼油漆斑驳,可以想象当年吊楼上绣球高悬,楼下人头攒动,一派节日般的喜庆景象。

红色历史世代瞻仰

陂村可观的文物古迹有地藏阁、万寿宫、八角楼(文昌阁)、义仓、翰林第门楼和故居等。全村保存完好的传世明清文物,如铜香炉、香案、坐椅、雕花床、象牙镶嵌花床、牙轿、敕牌、太师椅、刻花马鞍、石雕香炉等近600件。

陂村还有辉煌的红色历史,梁氏宗祠的永慕堂,曾为红四军总部旧址,节寿堂曾为红军医院,万寿宫曾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苏维埃政府旧址,敬德书院为苏维埃总工会旧址。我党的重要会议——“二·七”会议曾在这里召开,该村至今保存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旧址。青原区的领导同志告诉记者,到陂村来参观考察的人日益增多,他们正采取措施做好接待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最近已向上级申请,希望能将陂村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