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进步 在社会中成长

2002-03-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袁隆平院士回到母校——武汉四中,受到孩子们的追捧。


变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寻求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全国政协常委、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市副市长辜胜阻

现存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表现在:

(1)重负低效。一些学校认为“学习时间增量”必然带来学生的“知识增量”。教师把大量的课外作业填满学生的空闲时间看作是对学生的负责。于是,在教学中大兴“加时之风”,大用“题海之术”,大行“记诵之道”。结果教师累,学生苦,家长难,负担重,成本(代价)大,效率低,教学走进了“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怪圈。有关教育调查机构最近对11所高中22个班的1160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晚上11点以后睡觉的占72%。教师随意延长学生的必要学习时间,剥夺学生的自由发展时间,人为地挤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由于时间完全被课业占据,因而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呈现出令人忧虑的趋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身体心理素质下降、审美素质缺乏。

(2)物式灌注。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成为了教学目标;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成为了教学方法;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成为了唯一的评价手段;整齐有序的物式管理成为组织教学的价值标准。结果我们就看到了,无视心理学的注意规律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无视“教学相长”的“一言堂”的教学、无视学生认知规律的“满堂灌”的教学充斥教学之中。认识上走向“讲得多是教学能力强,是对学生负责;讲得少是没水平,是不负责”的误区。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被挪用,使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以至于不堪重负的学生发出这样的呐喊:“还我自学权,授我自学法,留我自学时。”

(3)单向传输。教学的“五中心”窒息了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造成了学生能力的“三缺乏”。教学的“五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中心。“五中心”导致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单向传输的关系,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这种教师单向传输的教学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因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变得自学能力缺乏;学生因只被要求学习,而变得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学生因长期处于教师监控之下而变得思想自律能力缺乏。

(4)主体缺失。教学的“主体缺失”的特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破坏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需求不被了解;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未受尊重;他们的学习情绪不被关注;他们的学习风格不被认可;他们的自我学习评价不被接受。这种“主体缺失”的教学慢慢裂变成疲劳教学、压抑教学和“囚笼”教学。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缺乏,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被剥夺,厌学情绪弥漫校园。

(5)重知轻能。在教学功能性目标上,将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表现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学会”,轻“会学”;重知识总量,轻知识建构的倾向。

(6)重接受轻探究。在教学方法上,一是重接受、轻体验。学生只注重接受知识的现有形式,而轻视通过体验去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完成知识的内化;二是重用脑、轻动手(实践)。学生只注重用大脑去生硬地记忆知识,而轻视在实践中去验证知识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三是重掌握,轻应用。学生只注重对知识要点的掌握,而轻视知识对社会和自我发展的意义。这样,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为降低;四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把已经“煮熟、切碎”的知识教给学生,而不是给学生一个“半成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积累数据、分析特征、提出猜测。学生只注重知识的最终形态,而轻视知识在成为此形态之前的变化过程,使得知识只能以孤立的形态而不是以相互联系的形态为学生所接受。

(7)重智能轻情商。研究表明,人成功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因素为80%。单纯偏重智能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削弱了教学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应发挥的重要作用,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重智能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训练了学生的即期应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也有人称作人格因素)的培养,以至于不少学生只会做题、只会考试,表现出智商高超而情商低能的畸形状态。

(8)重划一性轻个性。这种教育模式是千人一面的模式化教学,学生个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的特长难以形成。

“创新素质实践行”是针对上述中小学教学的弊端而实施的一种教与学的革命,它是集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学习方法为一体的一种教育范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探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力图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它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它强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研究成果。它注重校内教育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面向语言文字世界、经验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最终变厌学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共武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罗国轩

“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是我市基础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民心工程。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确把握“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发展方向,更新教育观念,争取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推动“创新素质实践行”向纵深发展。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一位青少年学生都能成才,是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对一代又一代人从小培养,需要我们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更新观念,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开展青少年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应以创新的研究性学习作为转变教育观念的突破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赋予学生更广阔的接受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应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全面展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以健全的活动网络和畅通的渠道构建素质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开展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监督、有落实,形成“政府主导、学校负责、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家长协助、社会支持”的全社会主体教育协作机制,调动全市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爱生重教,人人有责”的教育战略意识。使“创新素质实践行”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全员教育大实践行动。

市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创新素质实践行”的设计者和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开展,正确认识“创新素质实践行”的价值和社会意义;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密切关注和积极倡导、努力扶持“创新素质实践行”健康、有序地开展;要根据“创新素质实践行”的有关文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自己的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对学生社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出充分的估计,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和锻炼机会。

学校领导和教师是“创新素质实践行”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倡导学生进行一种有别于课堂教学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探究式学习,把“创新素质实践行”贯穿教学全过程,贯穿生活全过程。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观点体系;要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所应具有的重要品质——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要引导学生寻求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改进传统学习方式与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结合,努力掌握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的主动权。

中小学生是“创新素质实践行”的主体。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觉接受锻炼,为使自己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吸取各种养分,增德长智、陶冶情操、锻炼才干。同时,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增强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家长是“创新素质实践行”的辅导者。要积极支持“创新素质实践行”,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正确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这项“民心工程”添砖加瓦。

“创新素质实践行”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不能单靠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来完成,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作为支撑,需要全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全社会,特别是共青团、青教办、文化、新闻宣传、公安、科技、社区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发挥对“创新素质实践行”的扶持作用,在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中,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创新素质实践行”是武汉市政府倡导、市委教育工委、教育局着力推行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举措,是具有武汉特色的素质教育的一种运作模式,是使素质教育具体化的一种教育理念,是集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为一体的一种教育范式。其实质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它不是单纯的社会实践,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活动,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要秉承“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群策群力,开拓创新,把“创新素质实践行”这项武汉新世纪教育改革头号工程办大、办好、办实,真正打造我市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精品名牌,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造福国家。

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创新素质实践行”课程化新路
武昌区教育局

武昌区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以“创新素质实践行”为抓手,确立新的课程观念,纳入新的课程计划,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促进教育新的发展。

一、将“创新素质实践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载体。

“创新素质实践行”关键在实践,目的在创新;而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些正是“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主要内容。

武昌区将“创新素质实践行”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明确把“创新素质实践行”纳入课程计划,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时间安排上,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3课时,并可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以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的方式操作;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小组、班级以及跨年级、班级研究等为主要形式,实现学生个人、集体实践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发展性评价,主要采取作品分析法、观察记录法、展示交流法、同伴评估法、现场答辩法等。

二、将“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成果作为学校课程开发的有效资源。

学校课程必须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武昌区对“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形成区域性的课程资源,供学校在课程开发中自主选择。区教育局要求各校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运用“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成果,坚持一个原则——主体实践性原则,明确一个宗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突出一个重点——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目前,武昌区一些中小学通过“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课程,如首义路中学、首义路小学和中山路小学通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九十周年“首义寻踪”实践活动,形成了“首义文化”课程系列。华师一附中、武汉中学、十四中学等校的研究性学习题库已初具规模。

三、将“创新素质实践行”作为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创新素质实践行”课程化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机整合,加快了学校特色的形成,提升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综合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领域。三角路小学开辟了“校中农艺园”,组织学生种植蔬菜,并拿到社区市场销售,既学到了劳动生产技能,又学到了社会知识;实验中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建立班级网页36个,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世界、树立科学的网络观,同时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东湖小学、梨园小学依托东湖资源,开发了“绿色文化研究”系列。

武昌区将参与组织、指导“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作为教师新课程培训的重要途径,一大批教师通过活动,自主开发了操作性较强的新课程案例。实验小学、中华路小学、石牌岭小学等校教师已初步形成了“创新素质实践行”课程系列。新河街小学三年级一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帮助下,进行月食全程观测,其摄影作品收入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成果集;梅苑学校一学生设计的生活垃圾回收办法,得到了市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肯定;楚才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等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被评为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成果一等奖,4名获奖学生免试进入省重点高中。实验中学高一学生邱羽中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液晶数码在对称变换下的不变性研究》在第52届国际工程与科学技术大奖赛中获优秀奖。

在创新素质实践中培养创新素质人才
武汉外国语学校

作为全国创新教育课题实验学校和省市示范学校,武汉外国语学校率先向全市中小学发出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倡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创新素质实践行”已经在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二○○一年四月,在全市寒假“创新素质实践行”评比中,学校荣获八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获奖人数居全市第一;二○○二年一月,学校被评为全市中小学“创新素质实践行”先进学校,受到市政府表彰。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校将“创新素质实践行”与“创新教育”课题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把时间还给学生,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全面发展的新路子。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把活动时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生动发展;把假日时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这种形式,力求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大力提倡“快乐教育”,要求学生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包袱,不拘一格,自由发展,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具体活动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拟定课题及活动方案,成为该活动真正的主导者。

二、注重实践性,促进学生在社会中成长

学校将“创新素质实践行”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每年三月和九月都要对“创新素质实践行”进行总结表彰,在学校和学生中形成了一股“在创新中锻炼素质,在实践中寻求真知”的良好风气。寒暑假,学生并没有陷入题山书海,也没有沉湎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而是三人一群,五人一组,自发的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走上街道,深入厂矿,冲破学校象牙之塔的局限和束缚,用自己的心灵与智慧去触摸和感受社会这个大课堂,产生了一大批极有价值的实践报告。如高二⑵班梅力等五位同学撰写的《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势在必行》,其建议已被市城管部门采纳。

三、强调研究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校十分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和决策者。学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特色性课程建设,如在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等课程上大胆进行改革,同时,创造条件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先后开设各类选修课二十多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自由选择、主动探索、发展的空间。学校还关注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适时地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指派一批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情况,依据教学大纲内容制定相应的研究性课题,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每个假期后,都产生了一批极有分量的作品。如高二⑷班李若曦同学针对当今国际生物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撰写的《我们克隆什么》一文,获市社会实践优秀论文一等奖。

四、探索国际性,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

学校坚定地实行“外语特色、文理并重,国际合作”的十二字办学方针,培养走向世界的创新人才。现在学校已同美国、法国、德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建有姊妹学校。每年都有百余人学生出国交流,学生不仅提高了外语口语能力,而且对西方国家有了更直观更具体的认识,激发了他们为国家富强而发愤学习的高昂斗志和爱国激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1年10月,学校赴英国剑桥小分队荣获市暑假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寒假,赴德国杜伊斯堡小分队也已满载而归。

社会实践——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社会实践活动课一直是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的传统课程,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近两年,随着“创新素质实践行”在武汉市的全面开展,武汉十一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深入广泛。我们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人生,放飞思维,开发潜能,使学校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捕捉全球政治经济热点,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改革的进程,用自己的心灵触摸时代发展的脉搏,用自己的双手描绘中华新世纪的蓝图。他们走进社区、工厂、农村、书店、超市、大专院校……开阔了眼界,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激发了学习热情,受到深刻的自我教育,收到了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在这里,我们摄取了几个学生活动镜头。

镜头一:“绿色实验”

这些年,一提起污染,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向工厂、企业,而每当我们走进实验室,却总会闻到一股特殊的刺鼻气味。同学们清洗试管时,就仿佛看到一股股污水注入长江,这难道不是一种严重的污染吗?带着这个问题,余等四位同学组成了调查小组,在生物老师李炜的指导下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师二附中等30多所大学和中学,通过详细调查各学校实验室基础设施情况,药品使用情况,实验操作过程,查阅了大量大学、中学教材及互联网上有关实验的资料,找到了造成实验污染现象严重的三条主要原因,提出了有价值的解决办法。他们写的调查报告《学校呼唤“绿色实验”》,2001年获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银奖,受到大专院校的关注。

镜头二:走近长江

武汉的学生终日生活在长江边上,但对长江的认识仅限于武汉及长江干流,看到的只是混浊不堪,洪水肆虐的长江……是什么原因造成长江生态及水文状况如此恶化呢?为追根寻源,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近长江,了解长江”系列活动,以期通过对长江多条支流源头的生态状况的实地考察,了解支流对长江的直接影响及其折射出的长江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全面了解长江,达到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生态意识,增长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该项活动引起人们对长江问题全面和进一步的认识。涂明、石慧、代思师等三位同学组成的调查小组,为了调查陆水水系对长江的影响,历时近一年,行程近千公里,徒步跋涉数百里,实地考察了陆水水系流域的武汉、咸宁、嘉鱼、赤壁、崇阳、通城等六县市,通过收集材料,检验水样,制作标本,获取了大量数据,写出了六千字的调查研究报告《对陆水水系生态环境及长江防护林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受到省、市环保部门的重视,该报告2000年被评为湖北省第十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

镜头三:感受武昌“红楼”

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是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文化的象征,2002年寒假,徐靖、王婧等四位同学,五次出入“红楼”,进行调查研究,他们试着用最真实的理念,找出隐藏在中国经济建设背后本不应该被忘却的东西,比如历史的本色,人文的精神……在我校举行的寒假活动论文答辩会上,徐靖同学震撼人心的发言,强烈地撞击着大家的心灵,使在场的人为之惊叹!“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不希望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以文化的逐渐衰退作为代价的;我不希望看到历史悲剧在现代文明的舞台上重现;我不希望那包含了多少人鲜血和继承了世代精神的中国脊梁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

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学生如此关注社会?如此有社会责任感?是什么灵丹使我们的学生观察问题如此敏锐、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得如此迅速?是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力量。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潮与模式,向传统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试卷的模式的重大挑战。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实践活动在我校、在武汉市的蓬勃开展,21世纪素质教育的春天将更加艳丽!

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回顾与展望
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谭仁杰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武汉市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

“创新素质实践行”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社会中成长。

一、“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基本经验

一年多来,百万中小学生参加了“创新素质实践行”,共完成实践成果2万多项,其中第一批已有820多项获区级优秀成果奖,270多项获市级优秀成果奖。经过一年多实践和探索,“创新素质实践行”已经逐步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创新活动,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一项教育活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其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创新素质实践行”作为转变教育观念的突破口

各区、学校结合课程改革和自身办学特点,对“创新素质实践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课题设计和选择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组织实施上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在撰写论文上强调研究的实效性、连续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了教育目标朝着层次化、教育内容朝着现实化、教育方式朝着个性化、教育过程朝着社会化、教育评价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为教育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正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生教育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二)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把丰富的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素质实践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时事、大事、热点、焦点为关注对象,涉及到环保、人口老龄化、社会公益事业、光谷、轻轨、广场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旅游资源开发等等问题。广泛多样的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学习融为一体,拓展了教育渠道和教育内容,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素质实践行”的成果大多体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以实现社会各部门联动为基础,把健全活动网络作为构建我市社会教育环境的中心工作

“创新素质实践行”是在认真组织,精心策划,统一部署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它通过广泛的宣传,整合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了共创我市素质教育精品的社会氛围。“创新素质实践行”得到各区政府和新闻媒体、文化、公安、民政、科技、环保、体育、园林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学生放假期间,社会各相关部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内容的提供、教育资源的开发、安全保障以及教育基地门票的减免等方面积极配合,主动关心,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二、“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几点启示

“创新素质实践行”将创新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素质,在创新中锻炼实践能力。“创新素质实践行”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创新素质实践行”有助于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开展,有助于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促使教育者从封闭型的教学转向开放型的教学;从教师主宰型教学转向学生主体型教学;从授受型教学转向探究型教学;从单一学科型教学转向综合型教学;从标准型教学转向创新型教学,从而实现教育者教育观念的全面转变。

(二)“创新素质实践行”有助于素质教育要求的落实

“创新素质实践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和学习方式,对教育者“应试教育”的观念形成直接的冲击;对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予应有的尊重;向授受式的教学模式提出变革的要求;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评价中得到重视;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更充分的发展,从而有助于素质教育要求的落实。

(三)“创新素质实践行”有助于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创新素质实践行”“重学习过程、重学以致用、重亲身体验、重主体参与、重相互合作”,有力突破了过去“重学习结果、重学以应试、重讲授灌输、重反复强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促使教育者在教学中探索能适应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四)“创新素质实践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突出

“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开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学习过程的价值放大使学生从结果评价的束缚中得以解脱,学生思想的自由使学习的心理负担大大减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主体参与和过程体验逐渐得到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深入推进“创新素质实践行”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创新素质实践行”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继续深入广泛地开展下去,努力打造出武汉市素质教育的精品名牌。

一是将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作为推动“创新素质实践行”深入开展的关键

教育观念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创新素质实践行”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增强历史责任感。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要从教师主宰向学生主体转变,师生相互交流、教学平等,建立现代型师生关系。要从掌握知识的一元评价向综合素质发展的多元评价转变,为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时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