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支持科技进步与创新

2002-03-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 翼 我有话说

记者: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加大科技投入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金立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朱镕基总理在本届政府成立伊始,就明确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财政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我们充分认识到在促进科技进步方面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方面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在投入的总量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规定,积极筹措资金,保证了财政科技经费总量的快速增长。“九五”时期,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累计2316亿元,是“八五”时期的2倍多。二是在投入的结构上,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重点加强对基础研究、重大社会公益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等领域的投入。三是在投入的方式上,逐步从对科研机构的一般支持,转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国家主要通过设立各类科学基金和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的形式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按照上述要求,中央财政在保障科技经费总量增长的同时,加大了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在基础研究方面。一是不断加大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设立时仅为0.8亿元,2002年其总规模已达到19.66亿元(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增长了20余倍。二是1998年国家批准启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即“973”项目后,中央财政在1998年—2002年共安排专项经费25亿元。三是支持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在1998年—2000年安排了54亿元专项经费;2001年—2005年还计划安排专项经费200亿元左右。

——在社会公益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从2000年开始,新设立了中央级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经费、技术开发研究专项经费。继续支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2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项经费规模达到10.52亿元。

——在高技术研究方面。大幅度增加了“863”经费投入力度。“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220亿元,是前十五年投入总和的2倍。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2002年其基金规模可达到1亿元。

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国家财政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科技风险基金等,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增加科技投入。这些都形成了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间接投入,与财政直接的科技投入一起,引导带动了全社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据统计,2000年全国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位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记者: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请您谈谈在支持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财政部门开展了哪些工作?

金立群:我国自1985年开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在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这一阶段要着重解决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按照国务院部署,现阶段重点是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即对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要实行分类改革:(1)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行向企业化转制。(2)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改革。有面向市场能力的,要向企业化转制;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等。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财政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在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工作方面。一是自1999年以来积极参与制定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二是研究制定转制科研机构财税优惠政策。主要是:原有的正常事业费拨款继续保留,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参加国家科研课题和项目的申请、竞标,享有与其他科研机构同等的权利;在一定期限内享受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规范转制机构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四是积极与科技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研究,妥善解决了转制科研机构转制前离退休人员的有关待遇问题等。

——在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工作方面。一是在2001年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了水利部等4部门所属98个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转制方案。确定4部门所属32个科研机构,整合为29个后,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运行和管理,其他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或转为其他事业单位。二是研究制定了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三是明确了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扶持政策。按照“机构认定,经费到位”的原则,在编制重新核定后,较大幅度提高其人均事业费的支持强度。2001年,中央财政已安排专项经费1.1亿元,用于水利部等4部门29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能力。

记者:您前面已经介绍了,目前,国家主要通过设立各类科学基金和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的形式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请您谈谈这些基金和专项经费是如何管理和使用的。

金立群:科学基金和科研计划专项经费是用于支持科研项目工作的经费,这些经费能否管好、用好,对于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实力的增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由于科研工作专业技术性强、范围广,许多领域是人类未知而需要进行探索的,因此,科学基金和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还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经费管理办法。多年来,财政部与科技主管部门一直在共同研究建立既适应科研特点,又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科学基金和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机制,并注意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经验。目前,已在管理上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机制,即实行“基金制”和“课题制”的管理方式。

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实行了“基金制”管理,其核心是运用“自由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机制对科研项目及其经费进行管理。基金制的实施,打破了部门界限,形成了公平竞争的机制,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后,其他一些科学基金和科研计划也借鉴了这一做法。

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和规定的立项程序确立科研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是国际上一种比较通行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1998年,为进一步强化对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共同对“973”项目及经费试行了课题制管理方式。在经费上实行了分项目的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引入了课题经费预算评审(评估)制度。200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要求对以财政拨款资助为主的各类科研计划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其核心是实行专家评议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对课题实行全额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实行课题预算评审(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课题立项与课题预算既分工协作,又相互制约。此外,财政部对科研课题经费拨付还试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办法,将课题经费从国库直接拨付到承担单位,减少了中间拨付环节,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转效率。

记者: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那么这些投入的效果如何呢?

金立群:应该说,在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财政科技投入总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国科技队伍不断壮大,R&D人员总数近93万人/年,位居世界前列;科技基础条件、设施和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得到改善和发展,国家已建成或在建的重大科学工程共有18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近160个;科技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0年国际科技论文数量5万篇,位居世界第8位;发明专利申请量2000年达5.2万件,授权量1.3万件;科技成果数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0年科技成果登记量近3.3万项,其中288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增强。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我国技术贸易成交额突破6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04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

——促进了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比如部分转制科研机构进行管理机制改革,已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中科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过程中,进行了建院五十年来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由若干相关研究所组成的9个基地和少数独立研究所构成的知识创新基地的新格局,并凝聚和吸引了一批从国外回来的具有一定层次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

记者:今后,财政部门如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进一步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

金立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科技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级财政部门将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紧紧围绕财政支出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努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国际规则和科研工作规律的财政科技投入与管理的新机制,促进科技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继续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主导作用,促进和完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的建立。从科技事业长期发展战略着眼,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但在现阶段,由于企业经济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的制约,国家财政仍应是科技投入的主体。各级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的规定,继续积极研究、制定稳定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针对企业科技投入乃至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仍显不足的问题,还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拓宽科技资金渠道,积极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规范财政科技投入范围,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各级财政部门不但要结合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明确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范围,还要根据WTO规则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对财政科技专项经费资助的领域和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

——按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要求,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二是要加强财政监督检查,保障财政科技经费有效合理地使用。三是要探索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的绩效考评制度,以规范评价科技专项经费的使用效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