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培养要有国际眼光

今日三人谈
2002-03-09 来源:光明日报 特邀嘉宾:白同朔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我有话说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的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以往说起人才流动,更多的是从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的角度出发,担心人才流动意味着“人才流失”。如今,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未来的人才竞争形势将更严峻。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新形势,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怎样看待人才流动呢?“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出,未来的人才培养必须有国际眼光。

白同朔:具有国际眼光才能有国际化人才标准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加快培养和选拔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精通国际金融、财会、贸易、法律和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如果我们不知道世界的趋势,就没有办法与之交流,更谈不上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只有跟踪那些世界一流的学科,与世界一流的人才交流,并与之强强联合,做到“请进来”的是一流的(包括教授、教材、教学计划等);送出去的“有的放矢”;学习那些“人知我不知”、“人长我短”、“人有我无”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才能提升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快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具有国际眼光尤显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就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共同建立了一个开放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性研究机构和国内外产品创新开发的合作平台;与香港大学携手推出了上海第一个技术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主要通过加强与世界著名院校和跨国公司的交流,培养技术型企业急需的下一代首席技术官、首席信息官、首席执行官等人才,达到与时俱进。

柳斌:具有国际眼光才能培养一流人才

在教育方面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国际教育交流工作。然而,有的同志认为我们派出去的留学生太多,认为人才流失了,资金被人挣走了等等。我认为,对于人才的培养、教育交流必须具备国际战略眼光。不能光从眼前看,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应该看到有派出的,就有回归的;有流出去的,就有流进的。人才流动是一种国际化的大流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培养留学生作为人才战略,英、法、美等国,每年都要派出大批留学生到世界各国。试想,如果没有建国前后一大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对我国建设的贡献,“两弹一星”能成功发射吗?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掌握先进技术,又怀着一颗中国心的一流人才回国奉献,我国航天航空事业才能发展、壮大。历史证明,长期的封闭只能导致失败。人才流动可以使我们用海外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为我们培养人才。

杨绵绵:具有国际眼光才能吸引国际化人才

海尔人才的培养有如我们企业的定位:把海尔创造成世界各地的名牌。如今海尔在海外建立起10多家工厂、56个贸易中心、10多个设计中心,这跟我们“国际化的海尔”定位不无关系。

要成为国际名牌,就要以国际眼光来看你的产品。在我们心目中,国际眼光就是国际标准。有了国际标准的产品,才会有国际的市场。我们不可能用中国眼光生产出完全适合美国的产品。比如说,在我们国人眼里,冰箱就是盛放食物用的,但到印度尼西亚去推销冰箱时,我们才发现,他们买冰箱,大多为了储存冰块,用于各种饮品。我们专门对冰箱设计作了修改后,才打开那里的市场。

正因为我们有了国际眼光、国际的产品定位标准,才拥有了世界众多一流的人才。如我们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大多是在著名企业任过职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已被海尔的文化深深吸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