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绘女真灿烂文化 再现金源千年史诗

2002-03-12 来源:光明日报 齐光瑞 朱伟华 我有话说

12世纪初,在黑龙江省的雪岭莽原上,生活着一支游牧民族——女真族。他们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信息十分闭塞,文化亦较落后。然而,就是这个不被人重视的偏远少数民族,竟然能金戈铁马,入主中原,君临天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一座城的历史,就是这座城市命运的轨迹。当对历史着迷和好奇的人来到大金帝国发源地——黑龙江省阿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踏上金王朝的龙兴之地,目睹雄伟壮美的黄土城墙,耳闻呼呼作响的塞北罡风,仿佛一下子就回到八百多年前那金戈铁骑,南征北战,策马啸西风的波澜壮阔中,由此让人生出感叹:一座城,就是一部打开的书,既是一种人文景观,也是一种文化积淀。细细翻阅这本书,就能让人对一个民族生出崇敬,就能让历史再现辉煌。

这里,我们想隆重的推出一个人,一个“大兵出身”的儒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今生与桥有缘”。他13年修了18座桥,129栋造型各异,风格迥然的住宅楼。这18座桥,129幢近50多万平米的住宅楼与他53岁的生命融为一体。说起他造桥的魄力,有一个小故事挺生动的,那是1988年,大连市普兰店海湾大桥要动工了,这是“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的关键工程,全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桥长1878米,面积3.3万平方米,仅桥墩就有108座。

海深浪急,神州第一桥,谁来建?

“就让大连市修香炉礁高架桥的那班人来建!”当时的辽宁省省长李长春,一锤定了音。“那班人”就是吴文夫带的那帮弟兄。

能修桥建屋的他常有让人惊奇的举动,1990年,这位毕业于大连水产学院造船专业,第二专业是土建,工农兵学商均干过的人竟出版一本书《海上桥梁施工》,2000年还挥师北上,挺进黑龙江,忽然对金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撰写了一篇题为《金源文化,踩响黑水文明》一稿,让学术界都刮目相看。

吴文夫何以对金源文化如此感兴趣?他说这源于一本书里记载的五十年代初期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周恩来总理与郭沫若先生在休息厅的一段对话:

总理问:“郭老,金上京在哪里?”

郭沫若:“在黑龙江阿城。”

周总理:“现在古城还在吗?”

郭沫若:“当年海陵王迁都燕京(北京)后,担心他的政权在金源故地另立王朝,下令把金上京毁了,不过遗址保存得尚完好。”

周总理:“很遗憾,等我们以后有条件的时候再把它修起来。”

正是有了这个源动力,才激活吴文夫的壮志豪情,他自2001年起,平均每半个月就来一次黑龙江阿城,探究这里的“金源文化。”

什么是金源文化?我们认为:800多年前的女真人,生活在上京会宁府,组成大金王朝,并在这里建立一定的社会制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行为遵循一定的模式,自觉、不自觉地服从于一定的行为规范,并且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和约束。以金源内地为核心,以女真精神为根脉,以辽宋和中原文化为营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谓之“金源文化”,它构成了大金王朝社会的文化体系。

女真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巨大功业的北方古代民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创建者——满族的主体,曾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里,我们向您推荐吴文夫的文章《金源文化,踩响黑水文明》一文,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有志于此的朋友多提宝贵建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