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冬暖春早创50年之最 物候反常要注意兴利除弊

2002-03-22 来源:光明日报 张福春 郑景云 我有话说

已出现的一些物候现象显示:北京今年的冬暖和春早已成为50多年来之最。

什么是物候?物候是指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终鸣、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冻、流凌、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日期等。物候能较直观地指示自然季节的变化,因此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曾形象地把物候称为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科学界比较流行以物候指标划分季节,如北京以野草(羊胡子草)发青和北海冰融日期作为春季开始的指标,以刺槐盛花作为夏季开始日期等。下面通过这一方法分析北京地区今年冬春的有关现象。

1、今年北海(北海公园内)冰融日期是2月17日,昆明湖(颐和园内)的冰融日期是2月22日。竺可桢先生自1950年至1973年逝世前对北海的冰融日期进行过观测,这24年的平均日期是3月12日,其中最早年为2月24日,最晚年为3月29日,也就是说今年北海的冰融日期比以上期间的平均日期早23天,比最早年早7天,比最晚年早了40天;中科院地理所自1962年对昆明湖的冰融日期有观测,这期间的平均日期为3月9日,最早年为2月24日,最晚年为3月23日,也就是说今年昆明湖冰融日期比以上平均日期早15天,比最早年早2天,比最晚年早29天。

2、今年北京的榆树和毛白杨的始花日期分别为2月26日和2月27日。而根据1962至2001年的观测记录,北京地区榆树的始花日期多年平均值为3月17日,最早为3月1日(1999年),最晚为3月29日(1964和1985年);毛白杨的始花日期多年平均值为3月19日,最早为3月2日(1998年),最晚为3月30日(1985年)。可以看出,与前40多年比较起来,榆树始花和毛白杨始花,比历史平均状况早了20天左右。

3、据报道,海淀区的一些地方已出现蚊子的踪影,淡色库蚊提前1个月骚扰市民。淡色库蚊的冬眠期为每年的11月至下年的3月底,今年2月底蚊子就出来活动了,足足早了1个月。

除北京外,全国不少地方的物候都异常的偏早,说明今年的冬暖春早带有普遍性。如南方梅花的开花日期比常年提前了1周至20多天;每年春季黄河的某些河段,因为流凌的堆积而形成冰坝,为了消除水患,需要出动飞机炸冰坝,黄河内蒙古乌海段今年2月16日就实施了人工炸坝除险,比常年提前了近10天;上海城乡在1月15日出现了冬季罕见的电闪雷鸣天气。这也是冬暖的标志。

冬暖春早有利有弊,及时兴利除弊是我们今年的重要任务。

1、可适当节省能源。因为冬暖和春早,暖气烧的时间可短些,温度也可低些。

2、可适当延长作物的生长期。北京属二年三熟地区,近年推广玉米小麦一年两茬平作(非套种),但生长季节和热量资源略显不足。春来早,使生长季节延长,提高了一年二熟制的保证率。

3、提前植树季节。北京园林和林业部门已决定把春季植树活动由常年在3月中旬提前到今年的3月初进行,这是符合气候和苗木生长规律的。冬季落叶树种的造林应在土壤解冻到芽萌动前进行,因为刚解冻土壤湿度较高,而苗木还处在休眠期,但根部已开始萌动,栽后先发新根,等一两周萌芽发叶时,根系已能吸收水分,容易成活。反之,春季开始早了,而造林季节没相应提早,种下的树苗新根还未生长,而叶片已经展开,苗木蒸腾散失的水分多于根系吸收的水分,苗木容易枯死。

4、可提前春游计划,如北海公园的游船2月23日就下水了,比往年提早了十多天,增加了公园的收入。

5、冬季异常偏暖,又无瑞雪,植保部门应做好虫害偏重的准备。

6、应做好抗旱准备。春旱是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之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气温越高,由土面蒸发和植物蒸腾而消耗的水分就越多。所以今春在保持以往年份相同降水的条件下,因冬暖春早消耗的水分较多,春旱也会比往年更要严重。

7、警惕倒春寒。从气候上讲,春天开始虽早,但春温变化大,不稳定,以后出现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的可能性仍旧存在;从作物上讲,经历暖冬早春以后,作物较早开始生长,其抗寒力大大降低,作物和果树的脆弱期大大提前了,所以要做好对付倒春寒的准备。

中国是一个季风国家,春季正是由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的时期,天气多变,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不稳定,冷空气南下越晚越强,降温幅度越大,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的防御措施有:做好倒春寒的预报,并采取相应对策,如早稻可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越冬作物应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暖性肥料等;要推广保温育秧,注意合理灌水以及采用增温化学制剂等。

(作者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人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